他可以用几句虚张声势的言论恐吓住北京政府,就比如在西藏问题上迫使北京做出让步。但是这种言论上的威胁对于革命委员会却是无效的,俄国人试图用虚张声势来对付革命委员会的后果,就是促使革命委员会整军备战,然后在外蒙古问题上挨了一个狠狠的巴掌。
事实上俄国人失去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库伦政权,而是给自己在远东树立起了一个真正的对手,如果不是革命委员会还有一个日本需要防范,那么革命委员会和俄国之间的战争早就爆发了。
将一个原本属于自己扶持起来的力量变成了自己的敌人,俄国外交上的愚蠢之举一度成为了各国之间的笑谈。不过也让朱尔典认识到共和党和其他中国政治势力不同,这只中国政治力量并不畏惧和列强爆发战争,虽然他们常常把和平挂在嘴边。
虽然和现在的大英帝国相比,革命委员会的力量就像是一枚小小的树刺。但遗憾的是,虽然大英帝国现在能够动员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力用于中东、地中海和法国,却偏偏没法动员个几万人来东亚,因为这里不是通往柏林的必经之路。
在山东之战后,作为英国在东亚的看门狗,日本对于对华战争也开始慎重了起来。而即便日本还有对华开战的野心,为了不刺激到美国,伦敦也是不会允许大规模武装日本的。相比起一直整军备战的革命委员会,虚弱的菲律宾、越南、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显然对日本更有诱惑力。
对于伦敦来说,现在的日本比革命委员会更有威胁,因为日本的海军足以逼迫协约国势力退出整个东亚地区,而协约国对此还束手无策,这也是伦敦不断要求日本政府向欧洲派兵的原因。
更何况,现在的英国也没有这个力量去武装日本了,两年大战下来英国几乎把帝国的力量都压榨了出来,而德国居然还有力气发动凡尔登会战,这使得伦敦开始进一步收缩海外殖民地的力量,并期待着美国加入协约国的阵营。
在这个时候如果英国再去武装日本,只会激起美国政府的警惕,继续推迟加入欧洲战争的时间。而革命委员会和美国政府的不断接近,太平洋上日渐繁荣的中美航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使得伦敦更加谨慎于对中事务的决断。
根据以上种种的因素,朱尔典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他继续为开平公司站台,那么也许很快伦敦就要召回他,以避免英美的外交关系发生碰撞了。和英国以政治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不同,美国的外交向来都是受商业利益所左右的。
开滦公司同美国西方钢铁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看起来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民事官司,但是在美国人眼中却是英国是否会遵守契约的一个试路石。现在英国在美国借了这么多钱,美国人同样很紧张于英国战后的还款问题。
假如英国政府连普通的商业合同都想赖账,那么美国的金融界和企业家们也许就要重新考虑,是否要继续维持对于协约国的借款了。毕竟现在的美国实力确实不及英国,而美国人借给英国的钱又实在是太多了些,要是英国政府选择赖账,美国人除了谴责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朱尔典的担忧很快就得到了证实,随着《共和日报》这张漫画的流传开去,不仅仅激起了中国人更大的反英风潮,上海、香港英国公司海员联合罢工,更是连带着连日本、美国部分左翼舆论也开始偏向于中国人,并把英国人骗占开平煤矿的丑闻再一次翻了出来。
更让伦敦感到惊恐的是,这场舆论战还打到了英国,从一处煤矿的矿权和罢工问题向这场欧洲大战的发起问题发出了质问。1916年4月24日,爱尔兰爆发了复活节起义,约1000名爱尔兰人夺取了都柏林约14个地区并声明成立爱尔兰共和国。
虽然4月29日英国政府就把这场准备并不充分的起义镇压了下去,但是伦敦已经意识到他们已经无力在远东再挑衅一个地区力量了。4月底到5月初,伦敦连续发来数封电报,要求朱尔典尽快解决开滦公司的问题,消除当前中、美民间对于英国的不利舆论,特别是要求革命委员会不得再煽动所谓的殖民地人民同宗主国之间的斗争、工人对于资本家的斗争。
这几封电报一封比一封严厉,使得朱尔典也不敢等闲视之。5月初,朱尔典先是同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碰面数次,然后在芮恩施的主持下,朱尔典又同革命委员会的代表宋小濂、王葆真等人秘密会面数次,最终于5月12日晚达成了关于开滦问题的解决办法。
开平矿务局作价30万英镑出售给西方钢铁公司,开平公司向罢工工人支付10万英镑的抚恤和拖欠工资,向中国政府支付20万英镑的矿业税,以了结开平公司和中国官民之间的一切问题。至于开平矿务局剩下的矿业税则由西方钢铁公司承担。
而革命委员会必须承诺,在开平矿务局转让合同签署后的一周内停止鼓吹反英斗争,并恢复对协约国的商业航运。虽然朱尔典成功的解决了中英之间的开滦问道,但是他似乎忘记就此事和法国人沟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