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化文回到家了,一进书房就看见桌子上有一封信。
走过去伸手拿起信打开只见上面写着:兵临城下大势所趋,弃暗投明此路一条,顽抗到底死路一条。
看完信吴化文有些怒道:“去把李长陵给我叫来!”
门口的卫兵接到命令后立刻前去寻找李长陵。
李长陵来了之后,吴化文将手里的信往李长陵身上一丢:“你干的吧?你们八路军也太不讲究了吧!我这边商量着起义,你们那边给我送威胁信。这事你们干的太过了吧?”
林旅长:“我是真没看出来林副官居然也是八路军地下党。我们冒着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的风险投奔你们,你却在这时候威胁我们,你们可太不讲究啊!”
吴化文冷笑:“我告诉你,我吴化文十六岁当兵,枪林弹雨几十年。什么场面没见过。区区一封威胁信我还不放在眼里。我吴化文吃软不吃硬,我可不吃你这一套。”
李长陵:“我也不赞成这么做,但是军长应该明白,这样做的人是为了敦促你早点下决定而已。现在八路军攻击济南的命令已经下达,包括长清在内的外围十几个据点一夜之间就被我八路军拿下。济南城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济南城外的炮火声清晰可闻。吴司令你现在已经没有犹豫徘徊的余地了。”
吴化文:“你敢说这信你不是你放的。”
李长陵:“谁放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吴司令应该明白自己干过什么。我们为什么花这么多精力挽救你,劝告你。要不是这些年来你一直与我们有联系,又曾有这方面的愿望。我们的西线兵团,也不会为了等待你起义,有意放慢进攻速度。如果那样你今天就没机会在这里和我说话了。我们的耐心等待欢来的是你犹豫不决,左右观望。”
吴化文:“时机啊!我需要时机。”
李长陵:“吴司令何必自欺欺人,鼠首两端就鼠首两端,我在重申一遍我军的立场。吴司令这次攻击济南,我们并没有把你的力量列入其中,而是计算成有可能是对手的力量你明白吗?你起义我们欢迎,顽抗的后果你自己想。你那几万人马,还不够我们一口吃的,之前的山西战役,前不久长沙九万日军,被我独立纵队雷霆一击几乎打的全军覆没。就凭你手里的那点人马还想顽抗。好好想想吧吴司令。”
吴化文想想现在的情况立刻就怂了:“不是你干的就好。”
李长陵:“我们是想救你,救你那几万弟兄。如果吴司令还在纠结于这封信谁放的,那就当是我放的,你吴司令枪毙我好了。”
林旅长叹了口气对吴化文道:“不是当姐夫的说你,你这是养了多少八路军地下党啊!这一拨一拨又一拨的。一拨还不认识一拨。”
吴化文没好气说道:“你知道什么啊!狡兔还有三个窟呢?”说完谁都没搭理就走了。
日军83师团反击帽儿山打了一夜伤亡不小,却没能夺回帽儿山。
东线帽儿山上聂风之:“给许司令发报,帽儿山,马家庄等还在我们手上,我聂风之的司令部已经搬到了帽儿山上了。”
“是!”
参谋:“司令员,这离前线也太近了吧!”
聂风之:“就这,离我们的战士近点有什么不好?离我们的敌人近点又有什么不好!我们一会就打过去。执行命令。”
“是!”
这时日军再次炮击八路军帽儿山阵地。在炮火响起的第一时间,除了几个观察哨,所有人都钻进了猫耳洞避炮。
日军炮火相当猛烈,一时间八路军阵地上火光四起,浓烟滚滚,尘土飞扬,硝烟弥漫。
随后八路军反击的炮火也响起来,双方进行了激烈的炮战。说是炮战,其实就是八路军利用自身火炮射程远威力大的优势。在日军炮火射程之外,蹂躏日军炮兵而已。
新井岸博见炮兵占不到便宜,就命令步兵发起攻击。
在一片进攻的呐喊声中,日军士兵对八路军帽儿山阵地发起了冲锋。
日军士兵身穿土黄色的军装如同潮水般涌向八路军阵地,又在八路军猛烈些火力打击下被打的分崩离析,根本没有办法威胁到八路军阵地。
即便如此日军也没停止进攻,反而战场上响起了天皇万岁的嘶吼声。日军士兵发起了决死冲锋。
山顶上的聂风之看着日军的冲锋冷笑道:“又是毫无新意猪突,狭路相逢勇者胜,命令部队将他们打下去。”
日军在路军凶猛的火力打击下难以寸进,在八路军炮火加入轰鸣时,日军崩溃了。
八路军的冲锋号响起来,战士们跃出战壕打了一波反击,抓了不少皇协军俘虏回来。
济南城日军司令部,土桥一次已经接到帽儿山攻击失败部队损失惨重。八路军已经打到济南城气象台了。
土桥在司令部里转了两圈,思考这怎么应对八路军接下来的进攻。过了一会:“参谋长,命令东线所有部队,撤进城里收缩部队。跟八路军死拼到底,打巷战。”
小林参谋长:“司令官阁下,那样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再也无路可退,无险可守了,没有了一丝转还余地只能死拼了。连转进都不肯了。”
土桥一次:“我们还有两道城墙,只要我们能够守住城墙还有希望坚持到援兵到来。”
第四集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正向术司令报告战况。
“司令员,攻城总指挥部报告,东线兵团已经扫清外围兵临城下。随时可以对济南城发起进攻。”
术司令:“这个许氏有打的好,西线打的怎么样?”
副参谋长:“西线兵团已经包围了腊山和飞机场。”
术司令:“马上把情况向yan an方面汇报一下。吴化文那里有什么动静没有?”
副参谋长:“吴化文只是通过济南地下党通知我们他同意起义。”
参谋长轻笑一声:“这个老狐狸,不到黄河心不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