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1954年1月24日首次开始试航,它宣告了核动力潜艇的诞生。
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有6个,分别为: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
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拥有核潜艇最多。核潜艇的出现和核战略导弹的运用,使潜艇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装有核战略导弹的核潜艇是一支水下威慑的核力量。
在那些西方人眼里,中国的潜艇没有丝毫的震慑力,无论在下潜深度,还是火力攻击方面,都没啥超常的地方。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的海军有着很多他们难以侦测到的高科技手段,只不过我们习惯了低调罢了。
如今我们的各种特殊钢材都能够自产,发动机研究方面也早就有了飞跃,咋可能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潜艇这种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都非常神秘,在大家的潜意识里面,认为它就如同一个能力超群的狙击手,可以长期的潜伏在某个地方,通过望远镜观察敌情,一旦发现目标,就果断击毙。
其实这完全就是认知上的错误了。
要知道海底能见度极低,灯光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潜艇配备的灯光,基本上都是在海面上用的。
也就是说,在海底,你就是打开聚光性能再强的灯,也看不到外面的情况。
说这话肯定会有人不服气,拿出那些赶海人在水下捕捉珍贵海产品的例子说事儿,因为那些人头上都带着灯。
但是你别忘了,个人潜水能潜多深?他们能到达的地方都是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即便不用灯,也能看到模糊的影子。
但一旦到了深海,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就如在浓重的大雾里面开车,你能看到多远?
更何况是躲在一个三层钢板包裹起来的庞然大物里面。跟瞎子一点区别都没有。
说白了,潜艇航行,就如盲人行路,只是盲人靠手中的手杖,而潜艇靠的是声呐探测。
声呐这个说法大家肯定有些陌生,其实有一种生物大家都熟悉的,就是蝙蝠。
这种生物因为习惯在夜间活动,视力早就退化的没啥作用了,也就是用来感受海天和黑夜。
大家肯定纳闷它们既然啥也看不见,怎么就能不撞在树上?这就是声呐的妙用了。
蝙蝠能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超声波,我们人类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这种声波碰到东西就会自动反射回去,让蝙蝠准确的躲避障碍物。
大家肯定纳闷,这东西一两个障碍物能躲开,如果多了呢?
但是大家想想,蝙蝠在丛林和山峦中飞行,可曾撞到过?
还有它们的食物就是各种飞虫,连蚊子它们都能靠声呐捕捉到,你想想那一套系统会被你的眼睛差吗?
人家从喉咙里发出声波,靠耳朵接受反射,并且迅速反射到大脑,就能准确的抓到蚊子那样的小飞虫,所以根本不需要视力。
但是不要以为潜艇有了声呐就可以在海底横行了,还会有许多因素。
凭借雷达和声呐系统潜艇可以很好的规避礁石等水底障碍物。
但实际上海面下的世界可并不像人们印象里那么平静,潜艇在海中航行也是需要航线的。为什么呢?
首先对于咱们的地球而言,整个地球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
南北两极和赤道的温度差异、季风洋流的运动、海底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等都会造成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
同一片水域的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的温度盐度也是有差异的。
一般来说上层海水温度高盐度低密度低浮力小,下层海水温度低盐度大密度大浮力大,两个密度不同的水层交接处,这层水域一般叫跃变层。
跃变层对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潜艇一般也都是在跃变层航行。
但是有些海域因为洋流、暗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跃变层异常,使上层海水浮力大下层海水浮力小。
当潜艇从正常跃变层驶入这样不正常的水域,潜艇浮力突然减小,就会导致潜艇被动下潜。
这个过程比较快一般潜艇通过排水或者其他手段增加浮力是来不及的。
往往就会越潜越深最终被海底巨大的压力压扁粉碎,艇毁人亡。
这个现象就是潜艇掉深(跃变层海水密度异常现象叫做海中断崖)。纵观整个潜艇历史因海中断崖发生的掉深事故可能只有我军372艇自救成功,堪称奇迹了。
当然说到这个海水浮力变化就不得不提一下一个有名的地方。
在大海中有一片水域海底能产生大量沼气,沼气释放到海水中在海面形成沸腾现象。
这样的海水浮力是大大减小的,船只到达该水域之后有不少发生沉船事故,这个地方就是百慕大三角。
除了这个海中还有一个现象对潜艇威胁也很大。
由于涨潮暖流洋流等猛烈地冲击浅滩处的障碍物时或通过狭窄的海峡进入深水区时,引起湍流。
与海浪不同的是这个湍流是在海面下的叫潜浪,而且这个潜浪波幅从几十米到几百米,波长从几百米到上万米不等。
如果潜艇遇到潜浪,就像海面的船只遇到海浪,会被海浪带动上下漂浮。
当然如果被潜浪带着上浮还好最多抛到海面,如果带着往下潜发生掉深或者触礁那就完了。
现在从卫星上勘测到的马来半岛和菲律宾苏禄海的海域有这样的潜浪,大概每12小时出现一次。
当然除了这些海洋中还有因为大气、板块运动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各种类似潜浪的内波同样对潜艇有着致命的危险。
所以海洋勘测很重要,规划航线躲避已知的海中危险对于潜艇来说就无可厚非了。
所以潜艇即便在大海中也是需要按照航线航行的,这点倒和飞机相似。
离第五名还差十五票,准备超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