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第134章 舆论(二)

6个月前 作者: 仰望天空的云

从自己的经历,十年前的热爱现在依然热爱着,我当然知道这是幸运,也需要大量的放弃。不是放弃热爱和梦想,而是放弃一些功利心,不是弹吉他就要万人呼喊举世敬仰,所以当埃克托说,我写《remember me》不是为了写给全世界听,我就为了写给coco啊,因为要离开她了。

让我想起那时候学吉他只是为了弹唱一下杰伦的《晴天》,觉得故事里的小黄花好纯好美啊。好像身边的人总是容易动不动就放弃,而你看外国好多人都是很老了也是在弹吉他,甚至还敲架子鼓,不是什么摇滚到老,而是这件事多好玩啊,身体还行就去干干呗,哪里需要想那么多。

最后埃克托回到现实,抱着太爷爷的吉他,给行将就木的coco唱起歌,她的脸色突然有了神采,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影院里泣不成声。照片丢了用歌声唤起回忆这个梗我猜到了,却依然中了招。大概自己还是太幼稚吧。因为太幼稚,所以在《塞尔达旷野之息》刚开始,爬树都爬了半个小时。然后《超级马里奥奥德赛》里,附体个青蛙都高兴得大呼小叫,因此被家人冠以没长大的旗号,最近重温《灌篮高手》的漫画,更是被diss三十了还看灌篮高手啊

三十算啥,六十也照看不误啊~今年真是二次元爱好者的大年,许多优秀的作品涌现,没有童心的人永远做不出这样的作品。如果你曾站在辽阔的海拉尔大陆看微风拂过,偶然响起的两声钢琴,又或是在大猩猩城进入管道后看见整座复古的城,你就会知道我在说什么。那年乔布斯看中皮克斯的原因,是因为艺术艺术,光有术是不行的,必须有艺的滋润,那些冷冰冰的剧本才能最终幻化成温暖人心的作品。

我想这也是《寻梦环游记》的魅力。我看着开头根本猜不中结局,就算猜中了结局,也依然湿润了眼睛。是因为那些音乐响起的时候很难不为此动容。想起几十年后,有个年轻的孩子来到我的病榻,唱着几十年前我写过的歌。这些歌都不红,词曲唱都有些烂,然而有人会记得,会唱给我听。看电影的时候,也在偷偷幻想要是亡灵之地还有乔帮主,他一定在那边继续改造着另一个世界,用骷髅头都没见过的新奇方式。那里沙漠之中也有泥鳅,话说完飞过一群像猫的狗。

说起动漫节骷髅,我最熟悉的就是《海贼王》里,永远哟嚯嚯嚯的骷髅音乐家布鲁克,一曲《宾克斯的美酒》响遍大海所至之地。他曾经是那么的孤独,说着无人能懂的冷笑话,后来遇到路飞一行,如河流入海。米格也是这样,故事开始时没人要听他唱歌,吉他也被砸碎了,尾声两个世界的人济济一堂,齐声歌唱。动画里处理得很温馨,完全都不会感觉到恐怖。

要说恐怖的是剧中大boss德拉库斯。踩着友人的命上位,还抢了别人的歌。最后舞台上还差点抢了别人的老婆。然而反派终究死于话多,唱歌也不行。回到现实当然没被人忘记,只是以打叉的方式。成功到底是被万人记住还是被想要记住的人记住呢,或许镁光灯下也并不总是光明吧。

在这样渐凉的冬日,看完寻梦,真像是和老朋友共饮一壶温好的酒。我们共历一段回忆,之后的轨迹并不能时常相聚,可那酒歌响起,有些回忆是会瞬间复活的,因为我们都没有忘记啊。去和父母道一声晚安,给爱人一个寻常的拥抱,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

平常的日子里,我的生活不是主题曲,更像是天气预报那无人注意的背景音。电影大概也没有延长我的人生,就算赢在起跑线,终点也还是死亡,何况我起跑鞋带还掉了。就算是这样寻常的人生啊,总有那么些瞬间拿起吉他,刷下一个和弦的时候,觉得时光无比安静。无人注视的时候,自己注视着自己,告诉自己,就算有天人生走到尽头,也要尽量温柔。

毕竟这个世界已经那么坚硬,再不温柔一点,留着回忆锤核桃吗?

【谢谢陈漫】

观看吗搬运动画工作室推出了一部最新的电影《寻梦环游记》。我和朋友以最快的速度买了票,跑去电影院刷了上午场,两个人坐在最后一排哭。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泪点低,但没想到在豆瓣标记时,发现大家跟我的反应差不多。

哭不是因为难过,而是通过故事诱发出了我们心底的感动。

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看的故事。画面、配乐、剪辑过关,情感融入自然,并能借助电影传递出一些看法。

可能最重要的一点是,还引发了一些人去主动思考。

故事的主角是个叫米格的小男孩,他出生在墨西哥的一个小城镇,家族世代做鞋,但他不喜欢做鞋,更热爱音乐。不凑巧的是,家人禁止他接触音乐。米格为了追逐梦想,希望能创造出像自己的偶像德拉库斯那样打动人心的歌曲。于是,他踏上了一条通向未知的路。

这是米

格关于梦想的选择,引出了后面的亡灵节奇遇。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原谅,有人选择愤怒,有人选择毁尸灭迹,有人选择后悔救赎,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并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稳定或漂泊?和好或分手?坚持梦想或陪伴家人?

好像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深思熟虑后,做出选择,并承担结果。这哪里是动画片,分明发出了毫不逊色于文艺片的拷问。

当然,最深刻的问题来自于电影后面,它提出的一个概念,人真正的死亡,是没有人再记住他的时刻。所以,一个人的一生会死两次,一次是生命的终结,一次是所有痕迹的消失。

当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记得你时,你将彻底消失。

电影中亡灵们在亡灵节这天,只要有人供奉他们的照片,他们就能通过那座花瓣桥,回到现实中跟亲人团聚。无人供奉照片的人无法回去,因为没有人想要记住他了。

与死亡相比,我们更害怕被人遗忘。

而死,是谁也无法阻挡的现实。

未来某天,我们终将与这个世界告别。当家人开始整理遗物,将某个名字列为禁忌,而原本亲密的朋友打算开始新的生活,死去的“我”是不是就失去了价值。

慢慢地,我们会从所有人的生活中淡出,再也不留一丝痕迹。这样的情景,好像只稍微想一想就觉得戳心。

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一方面我们希望悲伤的亲友能放下悲伤、大步向前;另一方面又渴求他们能永远记住自己。这种矛盾的情绪,成了勒在心上的橡皮筋,时紧时松,让人无所适从。

在看《相爱相亲》时,我也有类似的感受。生活在农村的姥姥记了老伴儿一辈子,哪怕对方去世之后,也守着他的坟茔,生怕忘记一丝一毫。可最终,她还是放手了,那句“我不要你了”,触动了多少人脆弱的神经。

导演应该是个温柔、宽厚的人,在他构筑的亡灵世界里,没有阴郁、恐惧、黑暗,反而是墨西哥式的艳丽绚烂。不管是万寿菊桥、悬浮电车、移动城堡,还是依旧听演唱会的骷髅人,他们似乎只有肉身腐朽了,灵魂还在新的世界里好好“活着”。

而我们在这样的氛围里,好像更能坦然地谈论生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