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走了不少人,上岩边营地没有上次来时那么热闹,帐篷也少了许多,不过依旧灯火通明。我看见陆续有人出发,都是五个一组,打着火把,正沿着那条通往尖顶观的道路往上走。一些看起来是负责后勤的人,正在沿途检查他们的装备。如果需要补充物资的,也是在这个时候。
作为我们这组的“组长”,下车后,老谢进行了最后一次任务交代,然后在营地工作人员的目视下,带着我们往山上进发。我们是最后一组,也是最后抵达的一批,已经远远落在了那些人后面。
这趟上去,跟我和小强当初来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不仅沿途道路经过了修缮和强化,从山洞入口,梯子一路下去,直达那半壁“高墙”。
我们从断墙夹层里的石梯下去,进入了迷宫般的地下溶洞。
溶洞内部结构大同小异,感觉很熟悉。这条四十年前发现的通道,条件比我当初走过那条好,洞径宽,部分区域经过了加固,而且一路都有明确标记。看来小强说得不错,他们当初在此夜以继日,的确做了许多基础工作。但我发现我们并未完全按照标记走,或是标记方式有讲究,我看不懂。
我们行进速度不慢,却一直都没追上前面的队员。后来我才知道,咱们跟陆羽农带领的队伍,原来走的不是同一条路线。
二十二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地下湖。
路上,沈新反复强调了进去后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并逐一讲解了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她讲那些技巧,以前差不多在俱乐部时都学习过,但我还是听得非常认真。进入地下之后,她就接替老谢,成为小组真正的核心。
两位小伙中,个子较高的姓武,叫武悦鹏,我们都管他叫小武。另一个爱笑的姓毛,叫毛鑫,沈新管他叫阿毛,我也跟着这样叫。但老谢只叫他的全名。他俩不仅受过良好的体能训练,还各有专长。我看见他俩一路都在用各种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那些设备很小巧,便于携带,最大的是一部声波搜索仪。如果安装上喇叭形天线,那东西有老式双卡收录机那么大,重约四公斤。那台装备放在我的背包里。每隔两三个小时,他们都要从我的包里将其取出,组装起来开机工作。这无形中让我跟他俩形成了一个紧密配合的工作小组。
快到地下湖之前,我们换了服装。这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外套据说使用了高科技面料,很有弹性,所以并不需要特别吻合个体尺寸,只要大体相当,穿起来就很合身。衣服是上下一体的,就像宇航服。但这衣服并不支持戴硬质头盔,而是在领子后面挂着连体帽。那帽子设计独特,套在头上之后,可以由一根拉链跟上衣无缝连接。帽子内置了目镜和呼吸过滤装置,如果戴上,样子会很滑稽。这外套就像是给每个人量身定做的,穿上身感觉很舒适。
但我们暂时还没用上帽子里的功能,因为在到达湖边的时候,湖面上没有起雾。沈新说,如果出现有雾的情况,这身外套就必须密封起来。
这次到达的湖岸,并非我上次到达的地方,这在一进入那巨大的溶洞时我就发现了。凭借光源充足的照明,我们发现了那处明显的地标,距离大约只有四五百米。从这边看得很清楚,巨大的石梁犹如折断的桥梁,从一片黑暗的礁石区伸向空中,就像漫画中毁灭后的文明残迹,充满梦幻色彩。
除了我,他们四个应该都是头一次到这地方,面对巨大湖面,个个表现得都很惊奇,举着手提探灯和火把四处张望。到目前为止,这趟行程还算顺利,尤其是在到达湖边那一刻,奇异的环境令人沉醉。湖面很平静,一朵浪花也没有,浅浅的水纹如同微风吹起涟漪,自湖心向岸边扩散,悄然无声。湖里没有水草,没有生物活动的迹象,当然,也没有光。不过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现象。
“空气质量怎么样?”我听见老谢在问。
“始终都很好,好得出人意料。”沈新收起空气质量检测仪,站在湖边若有所思的说,“我在想,这地下无数管状溶洞,都能保持有新鲜空气,
应该定期会有强大风力灌入。可那些强风的动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你认为此处是封闭环境?”老谢问。
“难道不应该是吗?这里距地面已经上千米深,空气却很适合呼吸。”
“是啊,疑问太多了。”
“我早说过,应该派科研人员进来。”我说。
“还不到时候。在正式科研队伍进来之前,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为他们扫清障碍,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这也是探险工作的意义所在。”
“你说得有道理。”我想了想说,“我对这种工作还不了解。”
“你已经在了解,而且进步很快。”沈新又转过身,让那两个小伙子点两支冷焰火。她想看得更清楚些。
洁白刺目的强光让探灯和火把相形见绌,巨大的地下溶洞隐约露出了真实面貌:疑似改造过的穹顶就像巨大的盖子,上面不仅布满小孔,还有那些像伞骨一样的黑色线条,从高处中心向四周发散。
“看看那上面,那些线条不像是自然形成的。”我指着穹顶说,“会不会上面有个天窗,空气是从外面抽进来的。”
“如果有,早被发现了。而且这里距地面太远,除非有条竖直管道。那些放射形线条,你仔细看,它们呈焦黑色,那是燃烧留下的痕迹。”
“燃烧?”
“那是天灯。”老谢仰着头说,“那些线条是开凿在穹顶上的沟槽,里面填充可燃物,点燃后,火焰沿着沟槽向四方延伸,能将这片湖全部照亮。那时,这里面将呈现出难得一见的壮观景象,你都想象不到。”
“想象不到。”我说。
从进入溶洞之后,沈新一直没闲着。到了湖边,她便安排小武和阿毛进行各种数据采集。他俩动作相当麻利。沈新没有要求对湖水进行考察,连像上次那样装两瓶水带出去的计划好像也没有。不过,也许有这个计划,但不是现在做。她特别重视对空气和岸边环境的调查,搜集的信息包括电磁数据,空气成分,以及微波数据。她还让小武用一只小型遥控无人机,测量了部分空间数据。她没给我安排事做。但我有时会给两位年轻人当助手,替他们递东西。
“杜先生是学文科的,对吗?”有一次,小武问我。
“是的,我连电脑杀毒软件都不会安装。”我说。
“那您可不太适合干这个。”
“是不太适合。”
“那您这次跟着来,太受罪了。”阿毛乐呵呵的接过话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