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第二章 《明朝那些事儿》

2023-09-23 作者: 书之贤者

姜成的父亲姜德均是一个很传统的人,或者是工作的原因(出版社总编辑),总是以传统文人、学者身份自居,因此身上免不了有一些传统老旧的思想。当初姜成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的时候,虽然最后姜德均点头答应了,可一直还是有些微词。

姜德均总想让姜成把自己所谓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承下去,因此一直想让他以后从事文学类专业,比如历史、文字研究什么的,可没想到姜成最后选择了演艺专业,想以后当一个演员。

演员,在古代就是戏子,是下九流的行业。尽管现在早就不是了,演员也属于艺术家的范畴,不过姜父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以前的姜成总想做点什么,向姜父证明,即使自己以后当了演员,也不会忘记我华夏文明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思想,而且还会努力的发扬他们。

聪明的姜成想到了写书,如果能写出一本能让姜德均这个大才子也承认的书,想必他也不会再有异议了。

遗憾的是,尽管姜成很聪明,尽管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尽管他因为父亲从事书籍出版编辑工作、从小耳目共染,非常喜爱文学,在写作上也很在行,但想要出一本书还是太难了。毕竟,写书不但要有文笔,还要有长时间积累的功底、素材,最重要的是要编好一个故事,而想写好一个故事,没有一定的经历是不行的。

所以,原来的姜成一直有这个想法,可惜却一直未能实现。

不过现在就没问题了,现在的姜成有着江城一辈子的记忆、经历和经验。不提这么长时间的深厚积累,而江城本身就是一个编剧,正是编故事的能手,而且在他的记忆里还有着大量未来十几年各国红极一时的优秀畅销书,随便拿出一本来都可以让姜德均无话可说。

不过考虑到自身目前的年龄、身份,姜成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把未来那部红遍大江南北的历史著作《明朝那些事儿》剽窃出来。

在以前,一提到历史,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历史教科书上那些死板的记载,除了研究历史的人,没有人会特意的去查阅历史书。除了因为自己用不着,就是那些历史书实在是不好!

而《明朝那些事儿》的出现,却打破了以前的那些常规,让人们第一次发觉历史还可以这么写。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权谋之术、战争之策、诡计之术大饱人胃口。

就像本书开篇的话一样:历史应该可以写的好。

身为编剧的姜成知道,一本好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读者在读它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如果有了代入感,读者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书中的世界,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而相反,若是没有代入感,读者也就不会有兴趣再去研读那本书。

无疑,以前的那些死板的历史书给不了任何人代入感,尤其现代人对古文的研究越来越少,现实生活中有不需要,懂历史的人越来越少。

而《明朝那些事儿》却不一样,作者当年明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那些历史事件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期间给与那些历史人物更多的人性,让那些历史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犹如一个个活在身边的人一样有血有肉。读者这时才发现,原来历史上的那些帝皇、那些王侯将相同样是普通人,同样有着喜怒哀乐,同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忧愁。仿佛穿越了时空,读者感到了强烈的共鸣,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仿佛近在眼前一样触手可及。

此书成功的将历史草根化,从此历史不再是一个常人遥不可及的字眼,而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的事物。

所以,将这本书写出来,不但可以应付姜父的牢骚,还能间接打响自己的名声,一举两得,尤其是自己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名声了,何乐不为?

越想越兴奋,姜成马上行动起来。

首先,找来大量有关明史的书,毕竟是前世的东西,姜成对这本书的记忆只是它的大概以及它的语言风格,还有一些经典的语句。而且姜成也不打算完全照搬当年明月的著作,其中还想写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是自己以后立足的根本。

好在是书香门第,别的没有,书是一堆一堆的,而历史书也有好多,其中有不少都是写明史的。

找齐了书籍,姜成再次打开了台式机,点开word,切换到万能五笔,再次打起字来。

首先输入的是个硕大的标题——明朝那些事儿,接着在标题下面那句著名的话:【历史应该可以写的好】,然后署名“当年明月”。

紧接着就是第一部《洪武大帝》的正文了,随着传奇皇帝朱重八的故事慢慢展开,这本书也开始一点一点的成型……

※※

横店影视城,上海唐人影视公司下榻的酒店,总裁蔡艺侬缓缓靠在办公椅上,慢慢舒了一口气。

最近唐人正忙于制作《杨门女将》,剧组大小事务、公司的事务,她全要操心,事必躬亲,真的是忙坏了。

身为公司总裁,本不用如此劳累,可惜唐人公司如今不过组建三年,起步太晚,目前公司里的人还太少,能用得上就更少了。身为总裁的蔡艺侬只好身兼数职,将公司慢慢撑起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