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暴秦还未灭亡之时,张良作为反秦义士,多次参加民间的反抗活动,不可避免的与秦兵厮杀。
每次能死里逃生,活到现在,虽说有运气成分,亦有众兄弟舍命相护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与秦兵面对面对砍的实力和勇气。
俗话说‘事不过三’,弱小之人一次、两次的从强者手里逃脱,可能是走了狗屎运,若是接二连三的这样,那就不是靠运气这么简单了。
能不惧虎狼之秦,张良显然有非凡的勇气,数次在与秦兵的较量中安然无恙,即便是个武艺平平的人,也磨练出来了勇力。
书生多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瘦弱男子,之所以选择习文,而非练武,一部分的确爱文、多智、厌武,而另一部分,则是身差体弱,或是书香世家,迫不得已做文士,免受血洒疆场之苦。
其中,却有极少数人很奇特,既习文又爱武,表面上是一副书生的模样,实际上并不是一般书生那般手无缚鸡之力,只不过书生气过盛,且又擅于隐藏,不易被人察觉罢了。
屡次与军人为敌的张良,正是位奇特的书生,世人皆知其聪颖机智、智谋通天,却忽视了其早年的经历。
在这乱世中,人们都只看其闪光点,很少有人会深入调查,何况张良在担任大汉军师之前,行踪飘忽不定,更让人难以了解。
累累血骨中爬出来的书生,不仅胆魄非凡,而且勇力不俗,这正是对‘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诠释。
黄石公传授兵法之前,张良不过是一个落魄之人,文无通天韬略、武无定国神勇,徘徊于穷苦与死亡的边缘,整天干着食不果腹、反不得利的昏暗日子。
一本‘太公兵法’,改变了张良的人生,从此踏上了走向辉煌的道路,由于自这之后,皆以谋士的形象示人,世人只知其智、不知其勇,与其同殿为臣的武将们,也不例外。
军中的大将固然知道自家军师会使剑,但在他们看来,无非是小儿耍剑、自找乐子而已,顶多跟普通士卒一样,算不上勇猛。
殊不知张良之勇,不亚于军中校尉,虽然自坐上军师之位后,便不练武、更不展露,但其勇力并没有减退分毫,反而越发厉害。
大汉的军师,衣食无忧,比先前的落魄日子强多了,多年的穷困磨练出来的心志和力气,不会在短短数年优越的环境下消失。
似张良这类人,百年难出一个,这几年的丰衣足食,养好了身体的暗伤,体魄比之前更加强大,勇力自然不减反增。
“狗贼,好大的劲!你一个书生,竟有如此本领!没想到隐藏的这么深!”
曹参被这突然而至的巨力推的手臂发抖,险些收手后退,看向张良的目光中,没有了一丝轻视,而是满满的凝重。
在动手弄死张良之前,曹参便深知其有后手,以其数载以来阴险狡诈的性格来看,必然早已想好了面对死局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