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保科技的上市申请很快就通过了交易所评委组的初审。在双重申报制的要求下,香港证监部门也参与到此次上市申请的审核中。经历了一系列严苛的调查与质询后,上市申请最终以全票同意的结果获得批准。
经历了周密计划与有序执行后,夏成才所主导的上市计划进入到关键的市场推介阶段了。这个时候,合作承销商可以寻找潜在的基石投资者,公司管理层也要着手进行反复的路演。他们不断与潜在投资者交流,以期初步确定投资者的认购意向。
在林宽的专业指导与运作下,创保科技的上市之路顺畅了起来。
在港股市场中,基石投资者一般包括拟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主权财富基金等。这些基石投资者通常可以认购发行规模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十四十,锁定期一般为六个月。因此,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风险,投行一般会在定价前两到三个月,开始试探潜在基石投资者的意向。
创保科技所探索出来的“医药服务理赔化、健康保障服务化、医药保险融通化”的模式,在行业里独树一帜。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同时战略定位也符合宏观政策导向。在交易所的大力宣传下,创保科技很快便吸引来了一大批国际基石投资者,掀起了一股保险科技的热潮。
牛巅这些年在资本圈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关系,经过一番共同盘点后,夏成才带领小组走访了各大主要市场,会见了一波一波的投资者。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为“管理层说明会”,即向外界推介公司和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确定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关注点,以及最终确定投资者认购意向以及定价区间。
如何巧妙与承销商确定股票价格,是IPO过程中最精细和最关键的部分。作为公司上市筹备团队,通常希望以最高价格把公司的股票卖出去。而作为投行执行团队,他们则希望公司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来定价,便于售出股票。在定价环节,公司筹备团队与投行执行团队处于博弈状态。
博弈的背后,实质上为利益和风险的抗争与平衡。正如林宽分析的那样,定价的高与低绝无一个绝对的数值。这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哲学。价格定高了,不利于包销商向投资者出售股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上市之后的上涨空间。反之,价格定低了,公司融到的钱就少了,且暗示公司对当前的估值和未来的前景缺乏信心,会使得整个公司的募集资金受到影响。
在“医药数字化”与“保险服务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夏成才带领团队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他自己也从一名法律背景的保险创业者,成功成长为一名“与市场共舞、与资本博弈、与官方共生、与团队共进”的出色企业家。
此时此刻,他内心真正开始觉醒,上市的梦想已不再属于任何一人。上市是起点,征战永无重点。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份担当,是对当前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作为“险田”的守望者,夏成才显然看到的是绵延不绝的“险途”。
如果当前的每一次突破,都注定将给行业带来持续的价值改变,那么,一路走来及上市途中的所经历的任何挑战和挫折,终将证实微不足道。
创保科技在香港提交的上市申请获批后,国内的媒体和监管蜂拥而至。他们纷纷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夏成才这“法律界闯出来的保险大黑马”。他们在对公司的成长速度感到惊叹的同时,也对公司的业务模式产生了强烈兴趣。有竞争者以“超越监管边界”为由,试图给夏成才团队制造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