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这一套全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汉唐时期,我们老祖宗早就玩过这些了,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祖宗们感觉没什么意思,也不适合自身需求,就改变了,你看国外他们的分餐制和吃饭的时候用刀叉这些,汉唐时期咱们就这样,在他们眼里这是文明的表现,??在我们这里啥都不是,都被淘汰了。
孔子的《礼记》中有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思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都来源于饮食活动的影响”,无论是“共餐”还是“分餐”,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衍生出来的特定产物,它是受“当前条件”所影响的,绝非一成不变,咱们华夏是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大都需要“饭局”来增进感情,无论升学、过节、聚会、还是婚丧嫁娶等,“一顿饭”是最佳的媒介交流——要的就是餐桌上的那份热闹,古代分餐而食,是为了区分地位和身份差异,“同桌共餐”在这片华夏大地上,也延续了近千年之久,体现“人际关系”的平等。”
间歇过后,王洛开始给冉秋叶普及前世在网上看到的各大宣传华夏文化博主们写的文章。
冉秋叶虽然以前是一位老师,看的书也不少,但他上学的时候是刚建国的时候,这些老文化她还真不知道,就连王洛也是在后世随着网络了解的一些皮毛。
“那我们的筷子文化呢?有什么说法吗?”
冉秋叶的好学,只能让王洛往外掏出他所知道的一切,也不管对与错了,权当夫妻之间的私房话。
“这個就更好解释了,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因为刀是厨具,是厨师加工食物的,君子远庖厨,捞出来的肉必须切,才不得以用刀。
你想象一下,王宴请诸侯,人人面前一把刀。这要是被用来行凶,谁说得清?刀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更不能出现在正式聚餐的场合,而有身份的人的食物都是有人提前切好的,只需要用筷子就可以吃,所以,我也不知道西方用刀咋就文明了?那是厨具还是餐具?现在还用我们夏商的餐具,也敢说进化?
到了汉唐,食物提前切好,在锅中烹饪成为主流,以至于炒锅的出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味蕾,筷子就体现出其优越性了。可以吃面,可以吃菜,可以围坐聚餐,而此时西方人还是用手吃饭,除了王公贵族有刀叉之外,平民还是吃未加工的食物,用手吃,综上,越是有厨师精细加工过的食物,越适合用筷子,越是未加工过的食物越是要用手,用刀,所以啊,我认为还是我们的筷子更进一步。”
“刀叉在夏商时期我们就用了吗?”
“那时当然,不信回去你问问咱爸,这都是有历史根据的,不是出土了不少文物吗?回头你可以去博物馆看看,青铜器厨具在有文字的时候就在使用了,夏商聚餐和祭奠的主角都是它,到了周朝,铁制厨具成了主角,食物加工更加精细。
我们的烹饪方法在青铜时代的煮和烤,那时人们用勺子捞着吃,捞出来用刀切着吃,也有用叉子的。所以刀叉汤匙都出现过。
吃饭的时候,一人一案,分餐制,食物是半成品,要自己切开,自己蘸酱调味才能食用。那个落后的分餐再加工的年代,刀叉是主要餐具,这是逼不得已。
欧洲国家直到明末才从被女真驱逐的汉人那里学到了冶金技术,到18世纪才逐渐掌握冶炼方法,在此之前有用陨石的记录,却因为不会冶金无法大规模普及。
那时他们能买到咱们的陶瓷餐厨具就是幸福,西方至今没有出土像样的青铜器证明了这点,他们普及用火加工食物的历史很晚,而且冶金技术的落后,只能用石头和陶土做厨具和灶具,就连他们的烤炉很难掌握火候温度,而封闭的烤炉等也无法精细控制食物的加工过程,炉烤面包就成了唯一的主食,期间有面条传入,让水煮意大利面成了另一个主食,普通人只能吃到面包,用手吃饭,一直到十三世纪,贵族用刀叉不用手,平民跟着学,刀叉才慢慢普及,现在的美食黑洞约翰牛,依然保留着西方自己的食物传统。”
“你懂得真多,所以说你现在来港岛举办这场汉服秀,就是想把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逐渐推广出去,打破他们所谓的高贵感了。”
“没你想象的那么长远,毕竟这些在他们那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想要改变这些,必须还是要看综合国力的,但宣传传统文化,让他们的普通老百姓了解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我们愿意和全世界做朋友就行了,毕竟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