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第五百五十一章 首映

1个月前 作者: 宋不留春

如果说,陆严河对《迷雾》只有票房上的期待,那绝对是假的。

打动他决定出演一部电影的,绝对不仅仅是票房这一个因素。

而当电影开始之后,一个混乱的小镇派对开场,三个年轻人引出来,非常简单的几个调度镜头,就把三个人的性格点了出来,并且明白无误地告诉所有人,他们三个人之间藏着一个现在难以宣之于口的秘密。

穆肯导演的剪辑风格就是快节奏、多镜头。

在他的电影里,基本上看不到停留五秒钟以上的机位镜头,切得很快。

陆严河一直等到电影进行到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时候,才碰到自己第一次出场。

就是他跟阿尔内的那场戏。

当他猛地一个俯冲出现在阿尔内的面前时,放映厅里响起了一阵惊呼声。

不过,穆肯导演一直都在拍全景,几乎没有给他一个可以大特写。

这与陆严河的预想不一样。

然而,没有等他多疑惑这是什么情况,忽然一个他的大特写就来了。

是他看向阿尔内的一个眼神。

仇恨、忿怒、冷酷等种种情绪以一种慢条斯理的默然,从这一个眼神里传达出来。

陆严河忽然就懂了。

前期所有的全景,就是等这一个大特写的亮相。

一句话没有,光靠这一个眼神,就能让观众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一个鬼魂,他和阿尔内之间在过去有交集,肯定发生过什么。

下一个镜头,就是阿尔内面色惨白地跌坐在地上,露出一抹劫后余生、心有余悸的恐惧。

演得并不赖。阿尔内这种经过多年舞台表演出来的年轻演员,在情绪控制上是很好的。

然而——

汤姆·怀恩有些疑惑,难道是自己对陆严河的滤镜太深了吗?

为什么在刚才这场两个人的戏里,他感觉陆严河在完全带着阿尔内走。

气场、节奏全由陆严河饰演的鬼魂带着。

阿尔内就像一个真正突然撞见鬼的反应,全程的反应都对,都真实——但却少了一点表演的驾驭和掌控感。

汤姆·怀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怀疑,是因为这部电影中,陆严河这种节奏感和掌控感,占了人物关系和这场戏本身就是由亚裔鬼魂来恐吓阿尔文的基调的便利。他不知道这到底是陆严河本身的表演又上了一个台阶,还是受到这样的便利,才呈现出整场戏被他掌控的这种强大气场。

什么样的恐怖片是经典的,是会受大家欢迎的?

以前,可能真的就是看哪个更血腥、哪个更恐怖,看肾上腺素的飙升。

但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现在大家对各个类型片的要求其实也越来越高。

因为观众的阈值越来越高了。

所以,看看最近北美大卖的几部恐怖片,无论是《逃出绝命镇》,还是《小丑》,又或者是打着恐怖片的招牌、实际上就是个有惊悚元素的软科幻类型片《梅根》,那种直接给你视觉上的恐怖冲击的画面越来越少——

陆严河一直怀疑,那是为了扩大观众范围,让很多接受不了恐怖场面的观众也愿意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

总而言之,恐怖片越来越讲“主题”。

比如《逃出绝命镇》,它恐怖的是黑人数百年来所遭遇的生死威胁和尊严威胁。

比如《小丑》,它恐怖的是童年阴影,是暴力和歧视。恐怖电影,尤其是大卖的恐怖电影,越来越从直接的、视听表现的恐怖,转变为处境式恐怖。

《迷雾》中间有很长一段篇幅,还是用了视听表现来展现其恐怖的,但整部电影的主旨,却不是一个恐怖片的主旨。

因为恐怖的主体,它本身是一个受害者和复仇者,它不是纯粹的恶。

它是恐怖的表面,而当年的纵火烧人事件,才是恐怖的里层。

陆严河喜欢这样一种对照关系。

《迷雾》的人物对立和对照关系,是陆严河当初看中这个剧本很关键的一个因素。

抛开表面的恐怖和惊悚元素不说,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很古老的主题。它不创新,实际上,甚至有点老调重弹,但拍电影从来也不需要一个多么创新的主题和故事。百分之九十九的电影,讲的都是别人已经拍过的事。关键还是讲故事的手法,以及讲的节奏。

四个年轻演员的演技,为这部电影贡献了非常扎实的情境基础。

武打戏有个说法,你这个动作演员的武功多强,其实不在你打得怎么样,而是被你打的那个演员演得怎么样。

演员就是那个呈现的主体。

电影的拍摄到没到位,其实最后全部都体现在演员的表演上。

演员的表演真实,一切都成立。

演员的表演虚浮,其他再好也无法让观众进入情境。

而《迷雾》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并没有因为它是恐怖片就放低。

至少陆严河在拍摄现场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感受。

相反,穆肯是一个对演员表演要求还挺高的导演。他非常在乎演员给出来的表演,能不能把人代入进去。他会经常观察现场工作人员的反应,如果现场工作人员的反应明显就没有被他们感染,那这一条肯定是不能过的,一定会重拍。

陆严河也没有想到,看个自己演的恐怖片,中间好几个地方也把他看得一身汗毛竖立。

他平时确实看恐怖片看得少,主要是胆子小。他以为看自己主演的恐怖片,应该会好一点。毕竟他演的就是那个吓人的家伙——然而,他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电影的能力。

穆肯·佐尔格一直在偷偷地观察身边其他人的反应。

这是他在电影院看自己导演的电影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

电影是什么样子,他其实早就已经烂熟于心了。

一部电影到院线上映的那一步时,导演一定已经在审片子、剪片子的过程中,看过不知道多少遍,看得都想吐了。

到首映礼的时候,他更想看到的,是大家对这个电影的反应。

这是最真实的反馈。

根据他看到的情况,大家对这部电影的反应还是挺好的。

几乎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着这部电影,非常专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