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二十岁的建文帝朱允炆正在御书房内苦读。书案上摆放着各种经典,其中一册《孟子》却显得有些冷落。
“母后,为什么我从小读的书里很少提到孟子的思想?”朱允炆抬起头,疑惑地问正在一旁指导他的母亲吕氏。
吕氏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缓缓放下手中的绣花针,眼神充满了慈爱和关怀。她站起身来,脚步轻盈地走到儿子身边,然后温柔地坐在他身旁。她伸出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头顶,仿佛要传递给他无尽的母爱和鼓励。
“允炆啊,孟子的思想的确博大精深,让人深思。然而,其中一些观点却让历代君王感到矛盾重重。孟子倡导仁政,强调以民为本,认为人民才是最重要的,国家其次,君主最轻。这一理念虽然高尚,但在现实政治中却常常引发争议。”吕氏语重心长地说道。
“而且,孟子还提出了一些更为激进的观点,例如他的无君无父思想。这种观念对传统的社会秩序构成了挑战,因为它否定了君主的至高无上地位,同时也削弱了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关系。这样的观点无疑会引起君王们的担忧,因为他们担心这些思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人心浮动,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吕氏继续解释道。
“此外,孟子还强调人性本善,这与荀子的性恶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人性观对于教育和道德修养有着重要意义,但也需要君王们谨慎对待。如何引导人们走向善良之路,又不纵容其放任自流,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吕氏补充说。
朱允炆皱起眉头,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母后,我明白了。不过,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百姓应该是有益的吧?”
吕氏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允炆,你心地善良,这是好事。但你要记住,治国之道不仅仅是仁政,还有许多复杂的权谋和策略。你现在还年轻,不要熬夜看书,注意休息。”
朱允炆听从母亲的劝告,合上书本,准备休息。就在这时,一个太监匆匆跑进来,神色慌张地禀报道:“娘娘,周家出事了!”
吕氏脸色骤变,急忙问道:“周家出了什么事?”
太监喘着气说道:“娘娘,周家少爷周棠被人暗算,性命堪忧!”
吕氏心头一紧,立即起身对朱允炆说道:“允炆,你在这里好好休息,母后去看看情况。”说罢,便急匆匆地跟着太监离开了御书房。
朱允炆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他知道周家在朝中地位显赫,周棠更是他自幼的玩伴,听闻他出事,心中难免担忧。
吕氏一路赶到周府,见府内一片混乱,家丁们个个神色紧张。她急步走进内院,看到周棠躺在床上,脸色苍白,身上裹着厚厚的绷带,显然伤势不轻。
“周夫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吕氏急切地问周棠的母亲。
周夫人满脸泪痕,哽咽着说道:“娘娘,棠儿昨夜在外遇袭,被人用毒箭射中,幸亏随从及时救回,但伤势严重,性命堪忧。”
吕氏心中一沉,冷静地问道:“可有查出是谁下的毒手?”
周夫人摇了摇头,泪水涌出眼眶。“暂时还没有头绪,但我怀疑是朝中有人想借此打击我们周家。”
吕氏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道:“周夫人,你放心,我一定会查明真相,还周棠一个公道。”她转身对身边的太监吩咐道:“立即去请太医,再调集禁军加强周府的防卫。”
太监领命而去,吕氏看着昏迷不醒的周棠,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查出幕后黑手。
此时,朱允炆在御书房内辗转反侧,心中始终挂念着周棠的安危。他最终决定亲自前往周府探望。他换上便服,带上几名心腹侍卫,悄悄离开了宫中。
夜色深沉,朱允炆一行人悄无声息地来到周府。刚进门,就见到吕氏正在院中指挥太医为周棠诊治。朱允炆快步走上前,焦急地问道:“母后,周棠怎么样了?”
吕氏见到自己的儿子突然出现在眼前,脸上先是露出惊喜之色,但随即转为担忧和紧张。她快步走到朱允炆身边,紧紧抓住他的手,语气焦急地说道:“允炆,你怎么来了?这里可不安全啊!你赶紧回宫去吧,不要在这里逗留太久。”然而,朱允炆却坚定地摇了摇头,目光坚定而执着。他轻声对吕氏说:“母后,儿臣实在放心不下周棠,若不亲眼看一看他是否安好,儿臣就寝食难安。所以无论如何,儿臣都要亲自来看看。”说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决然和坚定,仿佛已经下定决心要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吕氏见儿子如此坚持,也不再多说,带着他走进内室。朱允炆看到周棠的惨状,心中愤怒不已。“母后,究竟是谁这么狠毒?”
吕氏叹了口气,低声说道:“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我怀疑是朝中有人不满周家的势力,想借此打击我们。”
朱允炆咬紧牙关,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母后,我一定要查出真凶,为周棠讨回公道。”
吕氏看着儿子坚定的眼神,心中既欣慰又担忧。她知道,朱允炆虽然心地善良,但面对朝中的复杂局势,他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就在这时,太医走了过来,拱手禀报道:“娘娘,皇上,周少爷的伤势虽然严重,但幸亏救治及时,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朱允炆松了口气,感激地说道:“多谢太医。”
太医谦逊地行礼后退下,吕氏对朱允炆说道:“允炆,既然周棠已经脱险,你还是回宫休息吧,这里有我照看。”
朱允炆点了点头,但心中依然挂念着周棠的安危。他走到床边,轻声说道:“周棠,你一定要坚持住,我会查出真凶,为你讨回公道。”
周棠虽然昏迷不醒,但似乎感受到了朱允炆的关切,眉头微微动了动。朱允炆握紧了他的手,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朋友。
回到宫中后,朱允炆立即召集心腹大臣商议此事。大臣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应该立即展开调查,有的则建议先稳住局势,以免引起更大的动荡。
朱允炆静静地坐在龙椅上,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忧虑和困惑。下方站着一群大臣们,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沉默片刻后,朱允炆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周家在朝中的确占据重要地位,此次事件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务必要迅速查清事实真相。然而,我们也不能操之过急,以免打草惊蛇,让敌人有可乘之机。”
说完这番话,朱允炆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在场的众臣,他注意到有些人脸上露出赞同的表情,而另一些人则显得有些疑惑不解。于是,他继续解释道:“朕深知事态严重,但我们不能盲目行动。若此时贸然采取过激手段,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与混乱。因此,我们需要从长计议,制定出一个周详的计划。”
接着,朱允炆转头看向身旁的亲信大臣,语气坚定地说:“朕决定先派遣一队精明能干的探子,秘密调查周家是否真的存在谋逆之心。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强对京城及周边地区的戒备,以防万一。”
众人皆点头称是,纷纷表示愿意全力配合皇帝的决策。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站起身来,走到大殿中央,郑重地宣布:“各位爱卿,朕相信大家都是忠心耿耿、为国为民之人。在此关键时刻,希望大家能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这场危机。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化险为夷,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话音刚落,大殿内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大臣们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朱允炆微笑着挥挥手,示意众人退朝。随后,他转身离开大殿,心中暗自思索着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这复杂多变的局势……
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朱允炆随即下令成立专案小组,由心腹大臣负责调查此事,并加强宫内外的防卫,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几天后,调查小组传回消息,发现了几条可疑的线索。朱允炆亲自审阅了报告,发现其中提到了一名朝中权臣李景隆的名字。李景隆素来与周家不和,且在朝中势力庞大,极有可能是幕后黑手。
朱允炆决定亲自召见李景隆,试探他的反应。一天早朝后,朱允炆特意留下李景隆,微笑着说道:“李大人,最近朝中事务繁忙,辛苦你了。”
李景隆拱手行礼,恭敬地说道:“皇上言重了,为朝廷效力是臣的职责。”
朱允炆点了点头,若无其事地问道:“听说最近周家出了些事情,李大人可有听闻?”
李景隆神色微变,但很快恢复了镇定,回答道:“臣有所耳闻,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朱允炆盯着李景隆的眼睛,微笑道:“李大人,周家在朝中地位显赫,此事非同小可,朕希望你能协助调查,尽快查明真相。”
李景隆脸上闪过一丝不悦,但很快掩饰过去,拱手说道:“臣定当竭尽全力,协助皇上查明真相。”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却暗自警惕。他知道,李景隆绝非等闲之辈,此事恐怕不会那么简单。
几天后,调查小组传来消息,发现了一名可疑的刺客。这名刺客被捕后,供认自己是受人指使,但始终不肯透露幕后主使的身份。
朱允炆决定亲自审问刺客。他来到刑部大牢,见到那名刺客被五花大绑,脸上布满了伤痕。朱允炆冷冷地问道:“说吧,是谁指使你刺杀周棠?”
刺客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但依然咬紧牙关,不肯说出幕后黑手。朱允炆怒火中烧,命令侍卫加重刑罚。
在严刑逼供下,刺客终于松口,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一个名字——李景隆。
朱允炆听到这个名字,心中一震。他早已怀疑李景隆,但没想到他竟然如此大胆,敢公然行刺。朱允炆决定立即采取行动,捉拿李景隆。
当晚,朱允炆召集心腹大臣,密谋捉拿李景隆的计划。大臣们纷纷表示支持,决定在李景隆毫无防备之时,将其一举拿下。
次日,朱允炆在朝会上故作镇定,继续处理朝政事务。李景隆丝毫没有察觉到危机的临近,依然一如既往地上朝议事。
就在朝会结束后,朱允炆突然下令:“李景隆,朕有要事相商,你随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