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名茗在舆图上以河北为中心,包括高句丽在内圈了一个大圆。
李世民努力克制眼馋,“328万顷肥沃土地。”
敢情师父出海还兼顺道练水军,以期将来征讨高句丽。
那明州比泉州近。
奚名茗瞥了眼太子,自她将东北平原黑土地数字化,从李世民到薛伯褒,每个人再看舆图,视线只要落在右上角这一块,无不流露看到肥肉的眼神。
“均田制在王朝之初,对稳定天下有奇效。可一旦人口发展起来,朝廷若对地方失去强力控制……均田制将无以为继啊。”
不只是土地兼并,更大的原因是吏治**。
奚名茗道:“这个时候既要有变更祖宗之法的魄力,也要为国家财政寻求新的增长点。”
奚名茗有些话没有说出来。
安史之乱怎么来的?
直接原因是人口增加和吏治**,导致属于朝廷土地不够,不得已改革兵制。府兵制改募兵制,偏偏朝廷缺银子……那谁给发银子,自然是谁家的兵。
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是贵族和官员的盛世,与百姓无关。
李世民作为未来帝王,他比划了一下长安与东北那一块的距离,再重复奚名茗刚才所画的圆。
“在您的规划里,这一片一旦得到开发,那么全国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必将转移至此。师父担心京师相隔太远,朝廷无法节制地方。所以您此前才说……大夏京师暂定洛阳。”
是啊,为什么唐以后所有王朝政治中心,对比长安一再往东往北迁移,从宏观分析很大原因便是如此。
真是天赋,纯纯的天赋流。她奚名茗知道,是历史发展有了既定结果,再有无数人专门研究,被她搬来一用。
李世民呢?
他从奚名茗只字片语探索总结,便得出了千年之后研究的结果。
李世民情绪低落,“师父是为百年之后的大夏考虑。”
在没有师父的世界,大夏是不是百年之后变得很糟糕?难怪师父一刻不想耽误……为国家财政寻求新的增长点啊。
奚名茗不知道太子在想什么,不过呢,李世民一向神采奕奕,很少蔫头耷脑。
师父拍拍徒弟的肩膀,鼓励道:“咱们把能做的做到前头,其他看后人。哪天大夏对百姓不好,那它活该被推翻。”
“师父,您怎么不盼点好?”李世民抱怨,“魏徵听到又要参咱师徒俩。”
“所以你要好好教育承乾,别才启蒙就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君王需要学的是如何决断,不是做道德圣人。”
别好不好的一点小事便上纲上线,疯狂打击孩子。
以时下的标准,她和李世民两人皆私德有亏,也没见满朝文武多说一句。
还没出发呢,李世民已经充满离别之情,他眼眶湿润瘪嘴道:“一定这么着急禅位吗?哪怕禅位,一定得着急忙慌出海吗?您不是一直念叨养老?”
肩扛江山,他才二十三岁啊。
等等,师父好像小他一岁?对啊,师父小他一岁!那怎么他总误以师父是大长辈?难道就因为师父能力太强?
李世民越发恍惚。
奚名茗:孩子这是要登基乐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