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城商会设立的私立学院,其教育模式颇为“另类”,一些名门望族对此深感疑惑。若真能培养出无数平民精英,这恐怕会动摇他们的根基。于是乎,他们借助舆论,让大众以为这样的学校是误人子弟,以此减少学院的声誉,说不定正是他们的策略之一。
直到此刻,张硕才恍然大悟,那些私立学院所遭受的非议,岂止是守旧书生的反感,背后很可能暗藏着世家大族的煽风点火。这个念头令张硕心有余悸,他感叹道:“陛下,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科举制度经我朝修整后已经相当完善。常科分科多元,政府以专业对应来选拔人才,实乃明智之举。”
“比如法学科,由大理寺主持断案,选中的必是法律通晓之人。数学精通者适合于会计科目的管理。因此,在臣看来,并不需大规模改革,只需以成绩衡量人才,而非以出身或名声为主便可。”
“但舍出身与名字,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却不易。陛下方能逐一过目每份试卷吗?”李熙雅提出了李二心中的疑虑。仅凭皇上的要求远远不够,下官们或许阳奉阴违,当今朝廷信赖如长孙无忌等人,其实亦出自名门,即使委任他们为考官也无法保障公平。
贫寒出身之人并非不存在,但干预礼部与吏部之事已属跨界,凭此一点,其他重臣就足以抵制皇上之意。如何应对?这问题也让张硕一筹莫展,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后世的标准化考试。那时的试卷有封闭线,除考生信息外的部分都是密闭的,阅卷官无从看到名字,确保公正。
许久没有再参加过此类考试,他也未曾过多关注这些细节。但封闭线确实是为了预防考官的舞弊而设置。不过这并不重要,张硕眼睛一亮,说:“陛下,我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在批阅前将考生的个人信息保密,采用匿名评审制度,这样一来便不能按姓名取人了。”
“的确是个简便的良策。”李二精神振奋,然而李熙雅则摇摇头,“这个办法虽佳,却无法完全消除舞弊。因每个人的笔迹独特,即便名字被遮盖,但我一眼仍能识破是谁的试卷。”
“我真的没有书法天分,你就别开我玩笑好吗?”张硕露出疲累的表情。李二则笑着回应:“定安说的是,确有可能出现那样的情况。若不以名取人,也会转而依据字迹选拔,结果殊途同归。”
“很简单,加上转录即可。”张硕提出:“考试结束后,并非直接交予阅卷者,先找人抄写一次,如此一来,所有人的字迹统一,就不是问题了。”
“封名加转录,果然解决了我的忧虑。”听到这解决方案,李二喜形于色:“张硕,你果然帮了我大忙。近年来你屡次建言献策,功不可没,是该考虑奖赏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