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爷,范文正公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孙儿身为朱家儿孙,眼见皇爷爷和三弟殚精竭虑,心中百感交集,也想为北伐出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朱元璋默默看着他,将双腿蜷缩在毛毯中。
“嗯,有这个心就是好事!”
“孙儿看六路元帅中并没有江夏侯周德兴,反而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安。”
“平安其人到底是谁,之前不甚了解,贸然将重任交给他,孙儿害怕北伐大军陷入危机!”
“故而推荐周德兴接替平安。”
朱元璋叹息一声,看着这个曾经他觊觎厚望的孙子,朱允炆恐怕不知道,他距离皇孙之位最近的一刻,便是大同战报到来。
之后朱允熥越来越出色,他却屡出昏招,还同意寺庙自己处罚和尚,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也是与日俱减。
现在又贸然说出用周德兴接替平安...
“看看这个。”
“这是熥儿上的折子。”
朱允炆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果然,折子上写满了平安的战绩。
“洪武二年,平安之父跟随徐达北伐,元顺帝遁逃,平安之父率先进入接替大都城防,并配合徐达将大都宫殿宝物留存,期间未随便私藏一件。可为良家子。”
“洪武十年,寿州匪患,平安率军将其平定。”
“洪武十一年,平安跟随徐达北征,彼时王保保已死,平安一鼓作气身先士卒攻破敌军壁垒,如同李靖般如有神助,马不停蹄攻破十二个部族,横扫大漠!”
“洪武十四年,平安跟随傅友德远征云南,就是他提出从南部山区穿过,率领自己手下百户所使用砍刀开路,渴了喝山泉,饿了便吃山果,身患痢疾,减员过半却依旧保死不退,穿过山区神兵天降,一举偷袭了大理,为傅友德主路分担了压力。”
“洪武十八年,陕西暴乱,平安一马当先将作乱回民斩杀!”“洪武二十一年,平安跟随蓝玉率军出征,攻打捕鱼儿海!期间爬冰卧雪,立下汗马功劳。”
“因为他的职务是千户,犒赏便由兵部方法,再加上傅友德和蓝玉徐达功勋卓著将他的光芒掩藏,所以咱对他没有印象!”
“咱也是看到熥儿的奏折后才知道大明有这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没有任何恩荫,他凭借自己的战功成为了领军万户!”
“我大明人才济济,最近十年战事不多,他却能从无名之辈成为万户,这是非常难得的!”
“熥儿说他的治军极其严苛,有人因为治丧而错过点兵,他不由分说将其杖责,然后判定自己不近人情,又罚自己杖责!”
“他手下的士兵,哪个都对他非常佩服!”
“在咱看来,此乃一代良将。”
朱允炆现在知道平安是谁了,他是朱允熥的手下!
稳重的朱允熥早就将一切都准备好了。
“可...周德兴威名赫赫,难道不比一个万户要强么?”
朱元璋又扔出一个奏折,“周德兴和咱一起起兵,他的能耐和气量咱自然知道。”
“可徐达李文忠邓愈他们死后,咱为什么着重提拔培养傅友德和蓝玉呢?”
“甚至在开国初封江夏侯后便将他放到镇江让其养老呢?”
“你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
“他打仗是一把好手咱不怀疑。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上限的,他性格独断,睚眦必报,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刘邦曾经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区区十万。”“周德兴擅长冲阵,他的能力,不适合成为几万大军的元帅!”
“若是让他接替平安,那才是真正的置北伐大军与不顾!”
“允炆,你不通战事,但有一句话要记住了。”
“有些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朱允炆被拒绝后并不死心,可思来想去除了周德兴之外自己也拿不出什么帅才了!
他想起徐达,突然灵光一现,“皇爷爷,那为何不用魏国公徐辉祖呢?”
关于他朱元璋不愿意多说什么:“虎父犬子也!”
“不堪大用!”
“比起周德兴还差了少许,和平安更是无法比较!”
朱允炆本以为徐辉祖能担当大任,万没想到朱元璋对他的评价居然这么低。
“咱看人的眼光很准,徐辉祖和李景隆,他们地位崇高,可以让他们去负责祭祀,决不可托以兵事。”
建文年间,朱允炆认为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肯定有几把刷子!然后就被坑惨了。
六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在翟能快要快要攻入城门的时候居然因为害怕别人抢了首功而下令停止攻击,最后给了燕王足够的时间让他将宁王绑架,实力大增。
最后六十万大军在白沟河一败涂地!
李景隆,朱棣靖难的最大功臣。
朱允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思来想去,“皇爷爷,黄先生之前和凉国公攻打哈密也曾立下一些功劳,不如让他出征如何?”
再一再二不再三,朱元璋也不想扫了朱允炆的心思。
“六路大军,你想让他去哪个?”朱允炆心花怒放急忙说道:“孙儿想过了,最适合黄先生的便是蓝玉和四叔两路,可黄先生和蓝玉意见不同,不如让他去四叔麾下!”
眼光还挺准,蓝玉和朱棣两路任务最为艰巨!
黄子澄...
有棣儿看着,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朱棣的军事才能和蓝玉相比也毫不逊色。
朱元璋点点头:“那就让他去北平,听从棣儿指挥吧。”
“多谢皇爷爷成全。”
如今朱允炆才发现自己的势单力薄,当初他在朝堂上威风八面,一呼百应,如今怎么就落魄成这样了呢?
那些摇摆的朝臣是什么时候脱离自己的?
哦?
赵勉死后!
“来,和咱说说话,看看熥儿这水壶弄得多好。”朱元璋美滋滋的挂在身上,“若不是咱年级大了,咱都想披挂金甲亲自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