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儿臣觉得无烟煤利国利民!”
“如今百姓皆苦于严寒,受冻者甚多,若是能够推广,这可是属于我大明的盛事。”
老生常谈,朱元璋只是略微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肃王又想哭了,他本来打算突然暴露营造个一鸣惊人的氛围,可谁想到居然被人抢先了!
到底是特么谁?
他得到朱元璋认可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杨士奇赞叹说道:“之前百姓都是取用木柴烧火做饭,从宋朝开始正月便有庙会,还要开展一项名为烧判的活动!”
“以此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烧判?咱也参加过庙会,没见过这个活动啊?”朱元璋奇怪问道。
“自古天下大事,唯戎与祀。烧判便是祭祀的一种,每年朝廷都会拨下银子。可蒙元以武力入主中原,对此方面知之甚少,再加上下层贪污严重,朝廷拨下的银子估计都落到行中书省官吏手中了。”
“祭祀代表的乃是朝廷的诚意,也是皇权的一种!就连祭祀都不尽心,哼!”
朱元璋冷冷一笑:“蒙元的官吏为了搞垮自己的朝廷还真是不竭余力。”
“继续说~”
“所谓烧判,便是铸造中空的判官铁像,而后将木柴放入其中,撒上油料,点燃之后将铁像关闭。”
“如此,火焰便能从口鼻中喷出来,根据史书记载,手艺好的工匠竟然使火焰能够喷出丈余~”
“火焰越高,越意味着今年的邪祟被烧毁殆尽。”
“每年庙会都有这个活动,虽说繁盛安康,可每次都会用掉木柴万余斤!”
“如今城池周边的木柴几乎绝迹!”“若不寻找东西替代木柴,不只是今年冬天,以后每一个冬天恐怕都很难过。”
肃王急忙说道:“父皇!发明无烟煤那人对大明有功,解生灵与倒悬,儿臣觉得应该重赏此人。”
倒悬?
听到这两个字朱元璋淡淡看了他一眼,今年冬天出奇寒冷,也配的上这两个字。
取暖的问题必须解决,若是寄希望于以后的冬天不太冷,那无疑说明了朝廷的失败,也不太稳重。
肃王忽然想到什么,掏了半天:“父皇,这里是儿臣得到的册子,里面说明了无烟煤怎么使用!”
“册子?”
“册子?”
杨士奇杨荣对视一眼,同时点头,他们怎么感觉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呢?
宋和急忙走下拿了过去。
朱元璋看到:“使用说明?”
白话文?
“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有空气气洞(如图所示),如果有一定要敲碎将空气放出,否则轻率燃烧的话,里面的空气可能会膨胀爆裂,火星会伤到被人。”
第二页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画。
朱元璋越来越感觉这个风格非常熟悉!
不可能是他啊,这东西是从陕西来的。
继续看下去。“用简单的引火之物便可点燃,不必鼓风,点燃后放在煤盆当中,其热量均匀,不会骤冷骤热导致煤盆爆炸!”
“因为无烟,故而只需微微通风便不必担心中毒问题,在墙上开几个正常成年人食指大小的小孔便可以!”
还正常成年人食指大小...
平常人一般都是手指头大小。
这样太详细了吧!
“无烟煤的燃烧比较充分,燃烧结束后煤盆中会剩下粉末,倒掉便可进行下一次使用!”
划重点,比较...
朱元璋惊叹说道:“杨士奇,你们看这上面写的!”
“之前烟熏火燎的煤突然点燃后炉子有可能碎裂,而这种无烟煤不会。”
“非常简单便能点燃,还不用鼓风!”
“真是好东西啊。”
看着这个使用说明,杨荣和杨士奇对视一眼,一脸狐疑!
这个风格实在是太熟悉了,可...
这东西不是应天的啊,三殿下最近也根本没有离开应天啊。
他难道在安排六路大军北伐的时候还顺便派人去了一趟西北?
不可能啊!
这不是务缓不务急么?一向稳重的三殿下在怎么可能会患这种低级错误!
可...若不是三殿下,大明朝还有这种想的极其周到的人么?
肃王巴拉巴拉的将发明无烟煤的人夸到了天上,就算他不是第一个汇报的,他也能插几句嘴,言语之时还挑衅的看了安王几眼。
怎么样?
就算刚开始策划失误,可他依旧扬眉吐气!
沈王无语的看着他:“安王弟,你怎么不出言反驳啊?”
“你瞅瞅他那个死出,不就是发现了别人再用无烟煤么?搞得和他发明的一样!”
“我有咬他一口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