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集会,非同小可,乃是针对建奴当前面临的重大抉择——是否继续围攻大同而进行的。多尔衮原本寄望于一场不惜代价的强攻能够迅速瓦解明军防线,夺取大同,生擒沈槯,以此提振士气,巩固自身权威。然而,战局的残酷远超预料,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
“诸位,”多尔衮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帐内的沉默,“本王刚刚接获战报,今日一战,我大清军伤亡惨重,共计战死四万六千余人,其中汉军八旗两万九千余人,蒙古八旗一万六千余人,就连我两黄旗的精锐也折损了千余勇士。”此言一出,帐内顿时哗然,众贵胄面露惊愕,他们虽已料到伤亡不轻,却未料到竟会如此惨烈。
阿济格与阿巴泰的轻率之言,更是让多尔衮眉头紧锁。他们未能理解,此次损失的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士兵,更是建奴未来战略的重要支柱。汉军八旗与蒙古八旗的削弱,不仅难以通过简单的补充来恢复,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动摇建奴的根基。
多尔衮深知,蒙古人的忠诚并非坚不可摧,他们只是暂时臣服于大清,若感受到被利用或削弱,很可能倒戈相向。这样的风险,他绝不能承受。因此,退兵之念已在他心中悄然生根,但他也明白,此言一出,必将承担起进攻大同失利的重责。
于是,他巧妙地借助多铎之口,将退兵的意图隐晦地传达给众人。“多铎所言极是,”多尔衮接过话头,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无奈与深谋远虑,“今日我们尚可依靠汉军八旗与蒙古八旗之力,但未来若此二军尽失,仅凭我八旗精锐,又何以应对中原的广袤与明军的顽强?我们需深思熟虑,不可因小失大。”
此言一出,帐内顿时陷入了沉思。众贵胄开始意识到,继续强攻大同,不仅可能无法达成预期目标,更可能将建奴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于是,退兵之议逐渐在众人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了一种共识。
多尔衮望着帐内逐渐凝聚的共识,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将退兵的念头植入了众人心中,而无需亲自承担那份沉重的责任。这场八旗共议,虽然未能直接决定大同的命运,但却为建奴的未来之路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