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
朱元璋轻轻放下手中的茶盏,望着窗外随风舞动的绿叶,悠悠开口:
“陈胜之事,虽隔千年,然其兴衰成败,颇堪玩味。尔等观之,有何感悟?”
朱标率先应声:“父皇圣明,陈胜虽以贫贱之身,却能一时振臂,四方响应,可见民心可用。
然其称王过早,未固根本,终至溃败。此则教诲吾辈,行事需谨慎,不可急功近利。”
宋濂抚须点头:“诚哉斯言。
陈胜之败,究其根源,或在于其未得贤臣辅佐。
张耳、陈馀虽有远见,却未能挽狂澜于既倒。
此亦告诫我等,用人唯贤,方可成大事。”
刘基接过话题:“然则,陈胜之勇,亦值得嘉许。
彼以匹夫之勇,揭竿而起,对抗暴秦,足见其不凡气魄。
然成事不易,仅凭勇气不足矣,还需智谋与策略相辅。”
这时,一向少言的李善长缓缓开口:
“臣以为,陈胜之败,与其说是战略失误,毋宁说是民心流失。
陈胜初起,民心归附,因其代表了民众对自由与公正的渴望。
然而称王之后,未能继续满足民众期待,民心渐散,终至孤立无援。”
朱元璋听完李善长的话,目光深远,似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百折不挠的岁月。
“善长所言,正中要害。”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朕起于草莽,深知民间疾苦。
当年投身郭子兴麾下,并非仅凭一腔热血,而是洞悉时局,知人善任。
陈友谅势力庞大,却因独断专行,失尽人心;张士诚富甲一方,却不恤士卒,最终皆败北于民心所向。”
朱标凝视着父亲坚毅的面庞,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
“父皇,您的经历印证了民心的重要性。
但如何在纷扰世事中保持清明,不让权力蒙蔽双眼呢?”
朱元璋微笑道:“问得好。为君者,当以身作则,勤政爱民。
朕每日批阅奏章至夜半,不敢稍懈怠。
唯有如此,方能贴近民意,作出明智决策。
此外,纳谏如流,广开言路,也是保持清醒的关键。”
刘基插话:“陛下英明,臣记得陛下曾言,‘创业易,守成难’。
如今江山稳固,更需居安思危,不断革新。
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其精神永存,提醒吾等切莫忘记百姓疾苦,以免重蹈覆辙。”
朱标听得入神,不禁问道:“父皇,那依您之见,陈胜是否真为贵族,而非农民出身?民间对此说法不一。”
朱元璋捋须思索:“此事史书并无明确记载,然按古代习俗,赐字乃身份象征。
陈胜既有字,说明并非出身寒微。
但其能与民同耕,亦表明其处境并不优越。或许,他本是落魄贵族,流落在外,因此能体会民间疾苦,进而领导起义。”
“父皇所言极是。”朱标赞叹之余,心中顿生感悟,
“由此看来,身份并不决定一切,关键在其心志与行动。
陈胜虽非显贵,却能以一己之力唤起民众,这恰恰证明了‘寒门贵子’之可能。”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转向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