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第42章 故人属下

1个月前 作者: 安化军

此时两人官位已经相差很远,杜中宵已经是中级官员,天下比他地位高的,包括文武官员不过一两千人而人。苏颂还是最基层小官,仕途刚刚起步。

不过两人资序相差不多,杜中宵只是多了一任知军,走快一两步。

官、职、差遣是三个系统。官是地位,代表了俸禄和待遇。职是前途,也有一些优待。差遣则是实任的职事,具体从事的工作。官以酬功,官高代表你做的事情多,立下的功劳多,俸禄优厚地位高。职代表着官员的前途,你在官场上的哪个车道。带馆职说明是在官场上的快车道,比普通官员升得快,更容易得到好差遣。当然馆职还分几个小系统,快车道中还有高速道,比如有的馆职是要试制诰的,就是词臣的备选,杜中宵还到不了那条高速道上。

差遣与官、职不同,有自己的升迁系统。因为磨勘制,形成了固定的资序,官员要依序而升。名次一般的进士,如果没有大的机缘,选人三任十年,才能升到京官。两任知县升通判,两任通判升知州,又是十余年。两任提刑或者同资序的官位,才升到转运使。至此,人生已过大半。如果稍有蹉跎,六七十岁才升到转运使,那大半一生就如此了。升到转运使后,才能进入中枢,资序不那么重要了。差遣系统中有个例外,便是台谏词臣。一旦做了谏官,便就可以不依这固定的资序升迁,而从御史词臣的道路,做知制诰、翰林学士,迅速进入中枢。沿着这条道路的,有的甚至没有做过知州知县这种地方亲民官,数年之间而至显位,比如钱明逸。前几年才有明确诏旨,必须要有一任亲民官。

所以皇帝看中了哪个人,欲要快速提拔,一般都是先放到谏院,而后知制诰。知制诰官位不高,但一旦做上,升官就打破了常规限制,数年之间可到宰辅。

杜中宵是知道自己做不了台谏词臣的官,明知道那条高速道,却没有好车技敢上去,只好辛辛苦苦做地方官。这几年连立大功,朝堂也有重臣赏识,也不过放出来做个运判,还要带个权字,便是资序不够。

来唐州之前,皇帝和宰相都有让杜中宵以文武的意思,杜中宵也曾心动过,便是因为那也是绕过资序的一条道路。除了管军大将这种武臣极任,军中相对资序不那么看重,有功升官要快得多。

说到底,立了功劳,朝廷酬奖的是官职,而不是差遣。官再升得快,也只能一步一步向上爬。

便如现在,杜中宵的官阶比苏颂已经高了十几阶,但只多不足两任的资序。苏颂做通判带权字,杜中宵做知州一样要带个权字,两人刚好是上下级。

放下公文,杜中宵对崔主簿道:“这位苏颂是我同年,做事极有章法,若他到来,我们便就轻松得多了。现在衙门草创,诸事纷杂,实在是缺做事的官员。”

主簿是衙门中小官,地位相当于县令或者录事参军,还是选人,与杜中宵相距甚远,也比苏颂的主管公事低得多,是具体的做事人员。现在的营田务衙门,只有杜中宵一个主官,崔主簿一个基层小官,缺中层官员。如果拟议中的裁撤纤夫陆续到来,还要添加更多的官员。如若不然,就只能从地方借人了。

地方官中的通判、知县,由于属于朝廷的外派官员,经常被转运使委任到本路的其他州县,做临时工作。不过前一段时间,张方平在陕西路的时候,发现不少知县被派到外地,很长时间不回本县视事,最近朝廷查得严,杜中宵想用转运司的名义借人都做不到。

本来杜中宵可以借唐州的官员,偏偏现在唐州通判空缺,无人可用,所以才如此狼狈。知州是杜中宵用不动的,别说是转运判官,转运使也不可以委派知州做其他的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