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便宜行事:根据情况,自己决定适当的措施和办法】
却说勃鞮唯恐吕、郤怀疑,几天前,就住在郤芮的家里。
到了二月晦日,勃鞮对郤芮说:“主公约定明早上朝,料想病情应该痊愈了,宫中火起,必然外逃,吕大夫守住前门,您守住后门,我率领家丁据守朝门,阻挡救火的人们,这样,重耳就插翅难逃了。”郤芮同意,把意见传达给吕省。
当晚,家丁都带着兵器火种,分头四散埋伏。约莫三更时分,在宫门放起火来,火势凶猛。
宫人都在睡梦中惊醒,只认为是宫中不小心失火,大惊小怪,一齐慌乱起来。火光中但见戈甲纷纷,东冲西撞,口中大呼:“不要放走了重耳!”
宫人遇到火的,被烧的焦头烂额,遇到兵的,伤肢损体。哀哭之声,不忍耳闻。吕省仗剑直入寝宫,来寻找文公,并无踪影;撞见郤芮,也仗剑从后宰门杀入进来,问吕省:“把他杀了吗(曾了事否)?”
注:【后宰门:宫殿后门,称‘厚载门’,今误称‘后宰门’】
吕省只是摇头。二人又冒着大火搜寻一遍,忽然听到外面喊声大举,勃鞮仓忙来报:“狐、赵、栾、魏各家,都率领兵士前来救火,如果等到天明,担心国人都来到这里,我们就很难脱身了,不如趁乱出城,等到天明,打探晋侯是死是活,再做打算吧。”
吕、郤此时,没有杀死重耳,心中已经慌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只得招呼随从,杀出朝门而去。
且说狐、赵、栾、魏等各位大夫,看见宫中起火,急忙聚集兵士,前来救火,直到天明,将火扑灭,才知道是吕、郤二人造反,不见了晋侯,吃惊不小。有先前被晋文公吩咐过的心腹内侍,火中逃出,告诉这些人说:“主公数日前,微服出宫,不知去向。”
赵衰说:“这事问狐国舅就明白了。”
狐毛说:“我弟弟子犯(狐偃),也在数日前入宫,当夜就不曾回来。想必是君臣相随,肯定是提前知道了二贼的阴谋。我们只管严守都城,修葺宫寝,等待主公回来就行了。”
魏犨(chou)说:“造反的逆臣贼子,焚烧宫殿,弑杀主公,他们现在肯定逃走不远,我请求给我一队人马,前去追杀。”
赵衰说:“调动军队,是君主的权利(甲兵,国家大权),主公不在,谁敢擅自调动?二贼虽然逃跑,很快就会人头落地的。”
再说吕、郤等屯兵郊外,打听到晋君未死,诸大夫闭门严守。恐怕前来追击,要投奔他国,但没有想好投奔哪里。勃鞮欺哄(绐之daizhi)说:“晋国君主的罢黜和扶立(废置),都是出自秦国的意见,您二位与秦君都是老相识了,如今就假说宫中失火,重耳被烧死,前来投奔秦君,迎公子雍扶立为君,重耳就是没死,也很难再回来继续作君主了。”
注:【公子雍:姬姓,名雍,是晋文公重耳的庶子,母亲为杜祁】吕省说:“秦君以前与我有王城之盟的交情,如今应该前往投奔他(今日只合投之)。但不知道现在秦君能容纳我们吗?”
注:【王城之盟:公元前645年秦进两国韩原之战后,晋惠公被俘虏,秦国大获全胜,秦穆公夫人穆姬求情,于是有了第一次的王城之盟】
勃鞮说:“我先去说明这个想法,如果他慷慨许诺,就应当一起前去(如其慨许,即当偕往),如果不同意,再做打算。”
勃鞮来到黄河渡口,听说公孙枝在西岸屯兵,就渡河来见,说明了实情。公孙枝说:“既然贼臣来投奔,应当引诱他前来,然后把他杀了,以正国法,也不辜负秦君的便宜行事的嘱托。”于是写信让勃鞮带回去,召吕、郤来相见。书略曰:
新君入国,与寡君原有割地之约。寡君使枝宿宾河西,理明疆界,恐新君复如惠公故事也。今闻新君火厄,二大夫有意于公子雍,此寡君之所愿闻,大夫其速来共计。
吕、郤看到书信,欣然而往。来到河西军营中,公孙枝出迎,叙话之后,设宴款待。吕、郤坦然不疑。谁知公孙枝预先派人报告给秦穆公,先到王城等候,吕、郤二人等候三天,愿意与秦穆公相见。
公孙枝说:“我家主公现在王城,一同前往就行。兵车军马暂时驻扎在此,等候大夫返回,再一起渡河怎么样?”吕、郤同意了。
来到王城,勃鞮与公孙枝先进入城中,拜见秦穆公,穆公派丕豹前去迎接吕、郤。秦穆公让晋文公先藏在围屏之后。
吕、郤等人都来了,谒见已毕,说起迎立公子雍的事。
秦穆公说:“公子雍已经在这里了。”
吕、郤齐声说:“愿求一见。”
秦穆公大声呼唤:“新君可以出来了。”
只见围屏后面一位贵人,不慌不忙,叉手而出。吕、郤睁眼一看,乃是晋文公重耳,吓得魂不附体,嘴里说着:“该死!”跪下磕头不停。
秦穆公邀请晋文公一同坐下。晋文公大骂:“逆贼!我怎么对不起你们了,你们还要造反?若不是勃鞮自首,不提前出宫,我就被你们烧成灰烬了。”
吕、郤二人这才知道是被勃鞮出卖了。说:“勃鞮也是歃血同谋,请把他也一同处死。”
晋文公笑着说:“勃鞮如果不与你们歃血,怎么知道你们的阴谋。”
喝叫武士拿下,就任命勃鞮监斩。可怜吕省、郤芮,辅佐惠、怀两位君主,也算一时豪杰,就索性在庐柳屯兵时,与重耳做个对头,也不失为从一忠臣。既然已经归降,又再背叛,今日被公孙枝引诱,死于王城,身败名裂,岂不哀哉?
晋文公派遣勃鞮,将吕、郤首级带往河西招抚他们手下的将士,另将捷报驰报国内。众大夫都欢喜地说:“真不出子余所料也。”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636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