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舆论的铁律:猜测即事实
劝谏的方式有很多种。
有抬棺上谏的,海瑞骂道爷,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有直接顶撞的,比如隆庆二年先帝要三十万两银子,张居正就是不给;
有迂回包抄,把皇帝哄高兴了,再图穷匕见,比如林大师三座大山的模型;
有互飙演技,看似吵架,其实是讲道理。
这些办法,其实目的都是一个,责难陈善,劝谏皇帝。
张居正和王崇古也不是第一次在皇帝面前演戏了,他们之所以互飙演技,也是为了让皇帝听进去,加税和减税都不合适。
如果是国初直接定十税五,加税拉满,的确可以防止兼并,现在已经兼无可兼,并无可并,加税就是在刻意制造民变;减税,或者干脆不收,就是抛弃大明最多的百姓。
两宋不设田制,任由民间兼并,就是抛弃百姓,选择了和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出身乡贤缙绅和势要豪右阶级。
有趣的地方也在这里,无论是加税还是减税,居然能够在最后结果上呈现高度的相似性,殊途同归,都是让百姓流离失所,无法得一夕安寝。
唯一的一条中庸之道,就是有人背负骂名,做那个恶人。
“朕之前读皇明祖训,就在疑惑,太祖高皇帝为何那么推崇严刑峻法,今日今时,朕才知道,有的时候,不得不为。”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和王崇古说道:“既然要做,就做绝,既然做了承诺,就要兑现。”
“松江府试行一条鞭法,以万历十一年普查丁口为例,滋生丁口,永不加赋,均田役,按亩征银,不得增科,若有违背,绝不姑息,罪加三等法办。”
朱翊钧给出了承诺,这份承诺分为了三部分。
滋生丁口永不加赋,就是田赋不再增加,按万历十一年的人口数,将人头税摊入田亩中,这是鼓励生孩子,大明在甘肃已经实行了,现在在松江府多了一个试点;
第二部分是均田役,这部分劳役入亩,其实包括了之前免税的老爷们,各种有功名在身的老爷们,也要一体纳税,只不过是田亩加课;
第三部分则是不得增科,违背者,罪加三等法办,这已经是很严厉的惩罚了,本来只是罢免,在这件事上犯了错误,就要流放爪哇;本来只是流放边方的罪名,罪加三等,就得杀头,犯了杀头的罪过,那就是族诛了。严刑峻法,罪加三等,就是朱翊钧给的承诺,现在朱翊钧的信誉,坚如磐石。
“陛下圣明。”张居正和王崇古也不吵了,也不面红耳赤了,二人一起俯首唱起了赞歌。
不是张居正、王崇古二人,要让陛下担一担骂名,而是这件事只能陛下来做,他们俩都做不到,因为他们是官僚的一部分。
罪加三等,让他们来做,就会成为党争的工具,也会被视为党争的工具。
他们俩都是党魁,是张党和工党的党魁。
张居正的考成法,在初行的时候,也是党同伐异的工具,直到草榜糊名,底册填名,将百官的底册放入文华殿职官书屏的小箱子里,才完成了考成法的制度建设。
而小箱子的钥匙,在陛下的手中,进而实现了相对公平。
考成法能得到普遍的拥戴,也是因为草榜糊名的原因,公示考成后,再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填名。
“国失大信,人心启疑,这是先生当初讲筵时,常常提到的一句话,而万阁老写了一本奏疏,专门论如何防止人心启疑。”朱翊钧翻动着手中一本厚厚的札记,与其说是奏疏,不如说是类似于《王谦发家的四个秘密》一样的专业书籍。
万士和这本书的内容很多,若真的要一句话归纳,就是面对质疑,要正面应对,捂嘴是一种最愚蠢的办法,因为事情发酵到必须要捂嘴的时候,就早已经广为人知。
捂嘴这种行径,就是坐实了这個事件的真实性,而捂嘴,就会让关注这件事的人,很轻易的通过捂嘴这个过程,推断出各种可能性,到这一步,事情就绝无可能控制了。
因为关注这件事的观众们,他们心里的种种答案,可能是根据蛛丝马迹的推断,也有可能是毫无根据的臆想,最有可能是根据立场倾向,扣出去的帽子,而且最后一种可能性极大。
事件的真相、事件的本身,到了捂嘴那一刻,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捂嘴一定会成为一颗怀疑的种子,然后快速生根发芽,开结果,带来更多的、更大的争议,酿成更恶劣的后果。
这就是舆论的铁律,猜测即事实。
只要捂嘴的事情发生,那么可能性成立,在人们心中,毫无根据的臆想,就是事实。
正面回应,是唯一应对之法。“二位,既然来了,也别空着手回去了,一人一本,万阁老也是用心了。”朱翊钧让人拿来两本万士和写的书,让张居正和王崇古带回去看。
“谢陛下隆恩。”张居正和王崇古把书拿了回去,王次辅除了去文渊阁点卯之外,从来不去文渊阁坐班,今天也是没有太多的事儿,就拿着书到了文渊阁坐了半天的班。
“万阁老,什么时候这么厉害了?”王崇古看了一部分,惊讶的看着万士和说道。
“皆仰赖圣诲。”万士和十分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从来都不厉害,厉害的是陛下。
王崇古扶额,无奈的说道:“你这跟泰西那帮信徒,动不动就是神恩赐福有什么区别吗?不知道说你什么好。”
“可能是读书读得多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万士和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他补充道:“读书也是陛下让读的。”
作为帝党,万士和把自己个人奋斗,归功于陛下的教诲。
“万阁老,这让人闭嘴,既然有如此多的危害,而且历朝历代这种事情,也一次一次的发生,还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这种办法,这是为何?”王崇古好奇的问道。
“因为傲慢。”
万士和喝了口茶平静的说道:“但凡是选择这种办法,让人闭嘴,其实都是一种不在乎的傲慢。”
“不在乎被结舌之人说了什么、不在乎利益受损之人的想法、不在乎春秋论断,就是酿起更恶劣的后果又如何呢?掀起了滔天巨浪,也不能损他分毫。”
“因为不用负责,所以傲慢。”
万士和既然要给皇帝进言,那自然是完善了自己的理论,王崇古还没有看到后面,所以才会疑惑,他在书里,写的非常明白。
不用负责,所以不在乎,所以傲慢。
“干巴巴的说有点过于干巴巴了。”万士和笑着说道:“我们来举个例子,之前峨眉县禁骡案。”
“峨眉县县令赵文昌,不在乎棒棒工的死活,也不用顾忌他们的生活,因为棒棒工们有多大的怨言,都只能发发牢骚,因为他们还要生活,所以只能选择杀了骡子,拿起扁担来继续挑山,所以赵文昌非常傲慢,因为棒棒工无法伤他分毫。”
“但是那帮活阎王就不同了,那些闲的没事干,喜欢四处指指点点的阎王们,真的能伤害到赵文昌,因为这帮活阎王的诉求无法满足,赵文昌就没有办法从势要豪右们手里拿到孝敬了,这可是真正关切到了他能拿多少的问题。”
“后来陛下知道此事,立刻下旨严办,恢复养骡之事,就是因为陛下在乎,陛下要对万方黎民负责,否则万方黎民们真的用脚做出选择,咱大明就呜呼哀哉了。”“日后百官们也都知道了,大明这地界,到底谁才是阎王爷。”
王崇古愣了下说道:“阎王?那些士子是阎王?”
“不是阎王是什么?他们跑峨眉山玩了一圈,整个峨眉山的驴骡都没用了,白养着浪费,只能杀了吃肉了。”万士和颇为感慨的说道:“不是活阎王是什么?”
“颇有道理。”王崇古认可了这个称谓,这帮不事生产、五谷不分的士子们,就是活阎王,但大明还有个阎王爷。
小农经济是极其封闭的,是自给自足的,这些峨眉山专门爬山的驴骡,最后的下场就只能是和辣椒一起下火锅。
“可是这些朝官们对解刳院的攻讦,又不符合你说的这种情况,要知道解刳院的大医官们手里抓着手术刀,也不用这些个医官们做什么,不给他们看诊,他们就得等死了。”王崇古提出了另外一个现象。
在峨眉县禁骡案中,穷民苦力的棒棒工们的确拿赵文昌没什么办法,所以赵文昌才如此的肆无忌惮,不用负责所以傲慢是成立的。
可是解刳院不一样,解刳院真的抓着刀,大医官们要为难人,甚至不用动什么手段,一句闭门谢客,就能让人等死。
“这就是另外的原因了,唉,他们喋喋不休,阴阳怪气,看病的时候,大医官们从未拒绝收治,这在朝官们眼里,就是好欺负,好欺负,那不就可着劲儿欺负吗?”万士和叹了口气说道:“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这些朝官们也是蠢,他们把自己的命,寄托在了大医官们的道德上。”
万士和也解释了下,不是理论有漏洞,而是理论也有不适用的时候,这种放下碗骂娘的行径,则是人性的问题。
王崇古点头表示了认可,大明的贱儒们畏惧强兵手中的利刃,却不畏惧大医官手里锋利的手术刀,因为在他们眼里,骂就骂了,这些医官还敢不给他们这些人上人的老爷们看病?
在他看来,这不完全是个人性的问题,也是个阶级问题。
王崇古看着天色也不早了,拿着书晃晃悠悠的回家去了。
“元辅,王次辅这还没到点儿,就这么走了?好不容易来一趟,也不坐完班?元辅不管管吗?他早退啊!”万士和看着早退的王崇古,惊讶无比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