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自从宣德八年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病逝。请大家看最全!七月船队回国,消息传来,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但对于郑和这一番所作所为,却没有只言片语,对此礼部多次上奏朝廷,但碍于郑和是个太监,言官、御史却多有言论,认为礼部为一个太监讨取评语,有违背礼制,不与答应,恰好那一段时间,朝廷事情也多皇帝便忘了这事儿,眼看着今日皇帝心情不错,加上堂上的气氛也很好,先前已说过死人的事情,胡滢才大着胆子说出来,本以为这事儿会借着郭资这股风气好把这件拖了不少日子的大事给办了,省得王景弘,马欢那一帮人天天来,其次内心深处对于郑和的所作所为也有些敬佩,觉得这么一个人死了,多少也该有些评价才是,这才勉强硬着头将事情给提了出来,满以为这郑和都死了,死者为大,且过这么长时间了,言官、御史怎么也该放人家一马,却不想刚提出来,立即引起了群臣的不满,这个说郑和下西洋是一场极度浪费国力、财力的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经济贸易成分在内,但大部分时间内几乎是净流出,对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没有任何的帮助,这样的人朝廷就不该给评语。
另一个则说,郑和七下西洋,耗资巨大,劳民伤财。郑和下西洋花费多,收益少送出去多,拿回来少,并未给明朝带来足够实际利益,反而造成巨大物资浪费,导致后来国库空虚,朝廷不该给什么评价。
杨峥本低头思索着杨士奇那没由来的惊鸿一瞥,对于这些国事实在没什么兴趣,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听上一耳,直到说到郑和的时候,他才收起了心思,起先本以为这帮挨千刀的言官、御史会看在郑和这些带回来的一船的宝物,嘴巴上会留些口德,不至于这么狠,却不想他这帮嘴里喊着圣人之言,做起事来还不如一个三岁的孩子,不免心头有气,也顾不得这是什么场合,先前踏出了一步,朗声道:“皇上微臣有话要说?”
这下太过突然,那帮言官、御史真争得头破血流,皇帝也正感到厌倦的时候,杨峥这一声呼喝可算是效果贼好,顿时将众人的目光给吸引了过来。
昏昏入睡的皇帝被这响亮的声音给惊醒了几分,笑着道:“杨爱卿不必多礼,有什么话不妨直说?”
杨峥嗯了声,也不客气,朗声道:“建文元年靖难之战,马三宝在河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永乐五年,郑和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前后七次耗时二十八年,完成我大明海洋之行的壮举!郑公公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他这一生便是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他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终于实现了这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他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伦之乐。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一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杨峥的声音很慢,却锵锵有力,原先窃窃私语的文武百官,不知为何竟全都停止了,大殿里寂静的可怕,人人的目光看着杨峥,今日奉命而来的马欢,王景弘等人早已热泪盈眶。
良久,才听得一人道:“杨大人这话儿未免太过高估了郑和,一个太监而已,不过是耗费朝廷的银子,领着船队出了一趟海而已,能有什么功勋,似这等下西洋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郑和就不该有什么诰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