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听完杨彪的请求,眉头蹙起,沉吟了片刻,反问了一句。
“杨公是希望我亲自处理此事?”
杨彪再拜。“此等琐务,本不该劳烦陛下。只是蔡冒有些特殊,臣恐因小失大,影响了陛下的安排。”
刘协摇摇头。
这本是民政,是司徒的份内之事,杨彪直接处理即可。召集酒坊主来讨论,是他的建议,但也只是他的建议,具体事务依然由司徒府安排。
杨彪来告状,是望他出面压制蔡冒,理由是诸葛亮、黄月英夫妇及黄承彦是大臣,听起来合情合理,其实却是一种无意识的区别对待。
如果蔡冒是读书人,杨彪绝不会这么做,他会尽可能将控制权掌握在手中,哪怕不是他负责的范围。但蔡冒是商人,杨彪下意识地就想用强权压制,只是碍于蔡冒的亲戚关系,不得不通知他一声。
士农工商,商人排在四民之末,受到的歧视也最严重。
他有理由相信,如果蔡冒没有这样的背景,杨彪会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所谓的讨论也只是司徒府的单方面决定。
杨彪是他信任的老臣,这些年的成绩有目共睹,算是最能跟得上节奏的老臣。基于对杨彪人品的信任,他不觉得杨彪是有意为之。
只能说,有些习气根深蒂固,藏得比想象的更深。
“杨公,当初士人反对度田,朕召他们齐聚太学论讲,这件事还没有结束呢,朕哪有时间管这些事?”刘协带着温和的笑容。“再者,还权三公,不是你们一直希望的么?朕轻易插手,不太合适吧?”
杨彪略一思索,就明白了刘协的意思。
这件事,天子不管,司徒府自己负责。
其次,要像天子与士人讨论度田之事一样,只能辩论,不能强制。
至于他担心的诸葛亮等人,也没必要担心。天子不会因此干涉司徒府的决定。
杨彪满意而退。
——
杨彪先召集司徒府的掾属开会,说明了要限制酿酒的根本原因。
粮食产量有限,不能将大量的粮食浪费在酿酒上,这是底线。
其次,蔡冒酿的酒是高档酒,普通百姓消费不志。但南阳有很多有钱人,这些人的消费必然带动风气,使普通百姓产生奢靡习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不必要的消费。
所以,这些高档酒必须限制,以提倡节俭,禁止奢侈。
最后,既然是辩论,就只能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
总结起来一句话:要解决问题,还要讲究手段,不能授人以柄。
前两点是统一思想,后一点是处理原则。
众人面面相觑,最后张松主动请缨,愿意作为司徒府的代表,与蔡冒等人先接触。
这么大的事,总不能由杨彪直接出面,与一群商人辩论,弄不好还要落下以势逼人的口实。
——
第一次会议开始的时候,蔡冒意气风发,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鼓舞士气。
你们不要怕,天子重商,我等都是遵循天子的诏书行事,没什么好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