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第二百四十三章 钱币之制

2023-09-21 作者: 西南北无家

桑哥和叶李都已离开,大殿里只剩下了两个人。

安童低头在沉思,忽必烈的脸上也没了笑意。[]

只不过当安童再度抬起头来时,却发现大汗看他的眼神有着久违的柔和。他心中微微一热,禁不住开口说道:“大汗,桑哥之策虽好,可……”

但帝国大汗显然知道这位“后生”想要说的是什么,就见他先摆了摆手,然后示意安童上前。

忽必烈拿出了一个随身的香囊,从中取出几个钱币摆放在了他的御案上。

安童看着这些铜钱,眼中露出了欣赏之色。抛开其它不论,它们的确是这个时代罕见的精品。

老忽斜睨了他一眼,淡淡地问道:“汝觉得如何?”

他接着又加了一句:“朕要的是实话。”

安童没有迟疑:“精致。”

随即他也添了一句:“但其没有宝钞轻便。”

安童知道这些铜钱来自哪里,虽然它们的出现在他回朝廷之前。

当初北元朝廷得到奏报:“两浙和福建之地,又有铜钱在通行。”开始还以为是市面上宝钞不足,百姓生活不便,所以又把过去的旧铜钱拿出来用。因此,除了重申严令禁止,还向两浙运去了不少的宝钞。后来才发现,这不是旧铜钱,而是一种从琼州流出来的新币。

安童并没有说假话,他的确既吃惊、又很欣赏这个铜钱的精致。可他内心必然有的一种倾向性,又使得他认为,它们远不如大元的宝钞给百姓带来的轻便。

但无论如何,这位当朝丞相还是很明白一点:新的铜钱不是对百姓没有诱惑力,一旦两者搅在一起,这不仅会导致币制的混乱,更会导致天下的混乱。只不过其它地方还可以严加控制,而眼下的江南,朝廷就无法进行整治了。

听了安童所言,忽必烈又从囊中拿出几个钱币,但这次是银钱。

“那么这些呢?”他再度问道。

安童依然是两个字:“精致。”

由于色泽的缘故,这些银币的确显得更精美,但是,安童不知道的是,这些华丽的光泽在忽必烈的眼中,却只有邪恶。

帝国大汗拿起了两枚银钱,先轻轻地碰了一下,发出一个清脆之音,然后捏起一枚对着它的竖边吹了一口气,并迅速放到了耳旁。

(东要是在此见了老忽的行为,是会石化滴,兄弟我恶搞地过了点。)

放下了银钱的帝国大汗已经没有了淡然,他恨恨地说道:“琼州所制银钱的奥秘,匠作院的这帮废物竟然始终无法查明。可它在民间的私价,却一直居高不下。”

这其实是北元朝中少有人知的秘密。

因为不管商人们是如何地偷偷摸摸,银圆的问世必定会被北元觉察。而且,它本身的“玄妙”,也终究会被忽必烈等人知道。

如果北元同样能造出来这个神奇的“宝物”,那么,他们必然会大赚一笔。所以,在忽必烈的授意下,安童亲自安排,北元也在私下里秘密地极力仿制。当然,这个仿制并非就那么简单,毕竟其中还有些窍门,故此他们到现在也进展不大。

见大汗有些焦虑、甚至有些失态,安童言道:“大汗,钞法之便捷,非是铜钱和金银所能替代,朝廷实无须对此多虑。”

听了他的话,忽必烈又看了他一眼,却没有立即出声,而是很快就将眼神转向了殿外,脸上更有些阴沉。

在好一会儿之后,仿佛向着安童,也好象是和他自己说道:“朕并非是看重这些银钱、铜钱。当年刘秉忠曾告诉过朕,钱阳褚阴,我大元龙兴于朔漠,宜用褚币。若换而用钱,天下必将不靖。”

闻听大汗所言,安童禁不住怔了怔。这种属于上一代秘闻的事情,如果今日大汗不说,即使是他也并不十分清楚。

《新元史》有载:帝尝以钱币之制问秉忠,对曰:“钱用于阳,褚用于阴。国家龙兴朔漠,宜用褚币,子孙世守之。若用钱,天下将不靖。”帝从之。后武宗铸钱,旋废不用。惠宗再铸钱,而天下亡于盗贼。果如秉忠之言。

《新元史》的撰写者如此所写,虽衬托了刘秉忠的神奇,却很可能没有从宋、金、元三朝的历史和经济联系来看事情,因为刘秉忠的这番话更可能是一种托辞。

宋代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它是中国古代从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化的一个节点。社会经济的发展,朝廷过去在币制、铸币技术上存在的缺陷,导致它发行的铜钱无法满足整个社会所需,这就是当时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但这个过程不能不说有点混乱。

忽必烈建立大元朝之后,作为朝廷最基本制度之一的货币制度,无论他自己、还是所有的大臣,都必须要认真地考虑。而严格来说,哪个时候他们只有两种选择:一个用铜钱,另一个是用纸币,也就是刘秉忠所说的“褚币”。

用铜钱的麻烦在于,当时铜钱的主产地在南方。这点您从史书中宋代的钱监分布就可以看出。

不产铜,却用铜钱,这是在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大金朝立足中原后,就存在这个问题,在这里不多说了。)更何况宋代所制的铜钱就根本没有满足天下所需。所以这个选项立刻被放弃,纸币成了唯一的选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