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会记事,注意自己的言行
心理观察:婴儿记忆实验
1.1 我们的记忆从什么时候开始
究竟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事的,记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个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思考过,而且大家还为这事情争论不休。有些人认为记忆是从3岁开始的,因为人们记不清3岁前的事情;而有些人则说当人还是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记忆。
人们急于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它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行为的参考标准,为儿童发展的研究填补一段未知的空白。
Carolyn Rovee-Collier有一个实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所选要的答案,她的实验本不是研究儿童的记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线索。
Carolyn Rovee-Collier是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一个教授,因为巴普洛夫在19世纪末的时候进行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启发,她忽然想知道婴儿可不可以对踢脚和让风铃移动产生条件反射。于是她和她的同事们做关于婴儿建立条件反射的实验。
1.2 心理实验:摇篮上的风铃
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教授和她的同事们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摇篮的正上方挂着一个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在婴儿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
婴儿躺在舒服的摇篮里,颜色艳丽的风铃瞬间就俘获了他的眼球,忽然他发现只要他的脚用力的踢一下,那些木头装饰就会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这对孩子来说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于是有的小孩用力的踢动自己的脚,以便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教授在实验前,已经记录了婴儿的踢脚次数,也就是脚还没有连在风铃上时的踢脚次数,教授把这个称为踢脚基础水平。实验时,教授们又记录了风铃响了后的踢脚次数。结果教授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八周大的婴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且在45-55分钟之后,这种概念依然不会削减。
Carolyn Rovee-Collier教授的这个实验给那些还在苦苦思考记忆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科学家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找到了一个方向。不过科学家们认为光靠Carolyn Rovee-Collier教授的实验是证明不了婴儿已经有了长时记忆的,也许那只是一种条件反射,而和记忆没有关联。
科学家为了知道婴儿是否真正记住了踢腿与风铃之间的联系,在实验中用不同的旋转风铃代替了旋转的小车。他们找了只有八周大的婴儿接受了为期三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结果发现,在训练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相同的风铃,婴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这真是个令人激动的结果,婴儿们居然能够在24小时之后还能记住自己训练时所用的风铃,而并不是随便的一个风铃。这说明了什么,它说明了婴儿还是八周的时候就出现了长时记忆,因为24小时已经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了。
1.3 实验结论:人的记忆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这个实验的研究成果影响巨大,它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在此之前,大部分的人都认为长期记忆要到8或9个月才会出现。而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人的记忆从生下来八周后就已经有了,出生八周后就出现了长期记忆,而不是八或九周后,更不是三周岁以后。
1.4 教育策略:怎样面对孩子早就能记忆的现实?
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孩子早就拥有了长时记忆,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家长应该怎么做?
(1)早和孩子交流,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记不住,什么都不懂,所以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也不带孩子出去放风。
但事实上,父母的这种想法陷入了很大的误区。孩子其实在八周就有了长时记忆,小小的他已经能够记住父母对他的关爱,能够通过你的声音和话语记住一些东西,比如说语言中的音素。而带孩子外出,则能够让孩子通过接触、认识外界的事物,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因为当他们要记的东西多了,发动大脑的时候就会变多。
所以,不管孩子多小,多跟孩子交流,带孩子接触外界。
(2)婴儿面前,注意自己言行。
同样,很多家长因为以为孩子还小,没有记忆,所以在孩子面前言行没有顾忌,随心所欲。
但事实上婴儿的长时记忆远比你想象的出现的早,他们在8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长时记忆。所以你的行言行很有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就被孩子储存在记忆库里。然后对孩子的言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不管你的孩子多小,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你的行为将会在你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言行。
2. 不要高估孩子的记忆能力,它也有个发展过程
心理观察:记忆发展实验
2.1 孩子的记忆能力会发展吗
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他们始终处于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他们身体长高了,感知觉和动作也发展的更为成熟,语言也早就掌握的非常熟练。
那对于人们生活学习非常重要的的记忆能力呢,是否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的?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刚上小学的儿童背下一篇简短的课文都很困难,而且记住的事情很快就忘了;但到了读中学他们已经能够轻松的背下几千字的长篇散文,记住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但这仅仅是一种通过观察后得到的一个猜想,事实是否真的是这样则需要更加有力的实验证据来证明。
记忆是心理学中研究的一个很大的课题,很多心理学家都致力于研究记忆,其中就包括儿童记忆的发展,我们现在就跟随他们研究的脚步来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
2.2 心理实验:探索记忆的发展
实验一
首先是关于感觉记忆的发展,实验是科恩和他的同事设计进行的。科恩选择的被试是一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以及成人。
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玩一个要求集中注意力的计算机游戏,同时在被试玩计算机游戏时让聆听以语音形式呈现的很多数字,每个数字之间都有短暂的停顿。每隔一段时间之后,一般是每隔13数字,就能听到一个信号。实验者要求被试在听到这个信号后立即尽可能多的报告最近听到的数字。
实验结束后,实验者对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结果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回忆成绩是2.5个数字,四年级学生的平均回忆成绩是3个数字,成人的平均回忆成绩是3.5个。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儿童的感觉记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那么关于儿童的短时记忆能力呢,又是怎样一种状况,是否也如同感觉记忆一样处于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
实验二
心理学家在研究记忆信息的相互影响的时候,进行了这么一个实验。实验以8岁,10岁与大学生做被试。
实验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实验者按照顺序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数字呈现完后要求被试完成的首要任务是按呈现顺序记住呈现的数字。而被试在完成首要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完成次要任务:说出数字的颜色或者是在一系列的颜色中指出数字的颜色。
第二种是给被试呈现井字游戏的棋盘中的X。其中井字游戏是一种类似五子棋的游戏,它的棋盘没有边框,是格线排成的井字,所以叫井字游戏。实验要求被试完成的首要任务是记住棋盘中的X的位置,次要任务是记住棋盘中X所在位置的颜色,或者是在一系列的颜色中指出棋盘中X所在位置的颜色。
结果与研究者的猜想相符合,把被试回忆的信息量相比,大学生比10岁的儿童多,10岁儿童比8岁儿童多。
2.3 实验结论: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从实验一的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一:儿童的感觉记忆容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
从实验二的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二:儿童的短时记忆能力是不断增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短时记忆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多。
综合来说,就是儿童的感觉记忆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的。从这两个实验来看,很多人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
儿童长时记忆水平是否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呢?
从长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来说,儿童与成人是没有区别的,而长时记忆的容量又是无限的,因此可以说儿童的长时记忆是没有变化的。但是长时记忆是短时记忆经过复述转换而来,所以也可以说长时记忆是随着年龄逐渐发展的。
2.4 教育策略:不要让孩子的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
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儿童记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年幼时他们的记忆能力有限,不能和成人相比,他们记住的东西有限,而且还会遗忘。所以不要强求孩子通过记忆进行学习,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但是很多的家长由于不知道这一种发展规律,所以会在安排孩子的学习量的时候经常出现失误。有的家长是认为孩子小,记不住东西,不需要安排孩子进行学习,有的家长则刚好相反,安排一大堆东西让孩子进行学习。
这两种做法都不是很好。儿童的记忆能力其实是可以在父母的适当的引导下发展的更好,但是它也不会超过记忆发展的大规律。所以家长应该让儿童进行适当的学习,但是学习量不可过大,他们的记忆能力有限,任务过重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负担。
3. 孩子记住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心理观察:记忆广度实验
3.1 不同年龄的孩子记忆广度有差异吗
王女士的疑问:孩子越长越大了,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孩子的书包里的书越来越多,跟幼儿园的时候完全不能相比。而且书上需要识记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知道孩子能不能适应得了,能不能完全记住老师讲的知识?
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于王女士这样的疑问:孩子能否适应越来越重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小脑袋能否装进那么多的东西?
这是一个儿童记忆容量的研究问题,在记忆研究中,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这是因为短时记忆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记忆活动,也称为工作记忆,而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所以从艾宾浩斯在1880年开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之后,到20世纪 50 年至 70 年代,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成为记忆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而其中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固定性研究最多。
在研究短时记忆容量的固定性的时候,研究人员把注意力放在了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
3.2 心理实验:记忆广度的测量
实验一
1970年,帕斯柯尔·利昂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实验,验证了儿童记忆广度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实验之前,他提出了关于M空间的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他把这种短时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为M空间(记忆空间)。
为了检验自己关于M空间随年龄而发展的假设,帕斯柯尔·利昂选取了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实验。实验中,他要求被试学习对不同的视觉刺激作出不同的动作反应。
如,当看到红颜色就拍手,看到大杯子就张嘴。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儿童们学会了这些简单的联想。学习完成之后,实验者向儿童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要儿童们按照所给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实验中,实验者通过儿童的正确反应数来确定他们在M空间中能综合的图式的最大数量。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幼儿和学龄儿童中年龄的增加,他们正确完成的动作数也逐渐增加。证实了帕斯柯尔·利昂关于M空间的猜想,说明儿童的短时记忆容量是随着年龄逐渐发展的。关于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研究,其实国内也做了不少。
实验二
1985年,沈德立等人研究了幼儿不同感觉通道的记忆容量。实验中,他们采取了两种对记忆的检验方式,再认法和回忆法。再认是指当学习过或者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出现的时候,个体觉得很熟悉,知道是以前已经学习过或者感知过的事物的现象,是提取记忆信息的一种方式。回忆是指由于一定的诱发条件,个体在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不在眼前的条件下,脑中重现了这事物的映象。
他们实验的被试依旧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首先测试的是儿童的图像视觉记忆的发展水平。实验者通过速示器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图片,每张图片呈现的时间为3秒。图片呈现完之后,通过再认的方法检验儿童对图片信息的记忆保持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图片的保持量有显著差异。小班儿童保持量为7.47,中班儿童的保持量为11.38,大班儿童的保持量增至13.57。图片记忆信息的保持量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他们还进行了了听觉通道记忆容量的研究。实验中他们通过播放器材给被试播放的一些词汇,然后通过再认法和再现法测查儿童对词汇的保持量。结果表明,不论是通过那一种方法检验,儿童对词汇的保持量都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3.3 实验结论: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从两个实验的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儿童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递增的,直到他们短时记忆的容量与成人相等。
3.4 教育策略:孩子学习要适量
从两个实验中,我们知道儿童的记忆容量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早期他们的记忆广度较低,能够记住的东西有限。所以在给孩子安排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适量,超过孩子记忆广度的学习任务,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担。
很多家长都本着多学多好的原则,给孩子安排很多的学习任务。除了让孩子参加日常的学习,还给孩子安排很多的课外辅导班。但是由于孩子的记忆能力有限,所以这样做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相反,它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担,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
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选择一种快乐的,在他们负担之内的学习方式,这样反而可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这样还可以避免孩子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心理观察: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实验
4.1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经常有家长感叹自己的孩子学习知识记不住,但是却能够记住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他们可能3天都背不下自己教的一首古诗,但是却能够很快的记住动画片里简短的儿歌。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很多心理学家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研究的过程中,心理学家根据记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将记忆分为两种类型: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其中有意记忆是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完成记忆任务;无意记忆是个体把有趣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方法。
从心理学家的这种分类方法来看,儿童学习妈妈教的古诗是有意记忆,而学习动画片里的儿歌属于无意记忆。从儿童记忆的现象上来看,似乎儿童的无意记忆效果比有意记忆效果要好。
但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家们做的实验中找到真相。
4.2心理实验:图片里中的秘密
苏联心理学家陈千科为了验证人们对于儿童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猜想,在1954年做了一个相关的实验。
实验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为被试,被试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安排在桌子上进行一个游戏。用于实验的这个桌子经过一些处理,上面画了一些假设的图案,如厨房、花园、睡眠室等。然后给他们15张图片,图片上面画着儿童儿童熟悉的东西,如水壶、苹果、狗等。游戏的规则是把图片放在实验桌相应的位置上。
另一组的被试,在同样实验条件下,被要求进行有意识记,记住15张图片上面的内容。
实验结果是在小学以前的儿童其无意记忆的效果一直优于有意记忆的效果。到小学阶段,儿童的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效果的差距逐渐减少,并且,有意记忆的效果逐渐超过无意记忆。
这个实验证明,儿童时期的无意记忆的效果都是优于有意记忆的。但是这个实验结果在后来受到了挑战。
1980年,我国天津幼师心理组再次进行了陈千科的实验,但是得到的实验结果却与陈千科不一样。他们的实验结果是:两种记忆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的效果。
两个不一样的结果引发了心理学家们的争论与深入研究,经过深入的观察与研究之后,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解释:这可能与儿童活动动机、参与识记活动的感觉道的数量有关。也就是说儿童的活动动机越强,参与识记活动的感觉通道数量越多,他们的记忆效果就会越好。
4.3 实验结论:儿童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都处于发展当中
从两个不一致的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一:儿童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都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在一定年龄之后,有意记忆能力由于无意记忆。
结论二:儿童的记忆效果与儿童的活动动机,感觉通道的数量有关。儿童的活动动机越强,参与识记活动的感觉通道数量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虽然得出了两个结论,但依然还是会有人因为两个实验不同的结果而疑惑:
在儿童早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究竟哪一种记忆水平会更好?
其实从第二个结论中,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因为儿童在玩乐中活动动机较强,感觉通道开启的更多,所以他们在玩乐中的无意记忆会优于目的性单一、明确的有意记忆。
4.4 教育策略:怎样看待孩子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虽然两个实验的结果不一样,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实验中得到一些启示:
(1)让儿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利用有趣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学习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效果。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大部分都只会照着书本让孩子学习,而不会把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通过游戏等儿童感兴趣的方式教学。
但从儿童的记忆特点来说,他们的记忆效果跟他们的活动动机相关,如果事情是他们所不感兴趣的,那么他们的活动动机就必然不强,因此也难以达到好的记忆效果。且通过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让孩子来学习和记忆,会让孩子相对打开更多的感觉通道,记忆效果会更好。同时还有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作用。
因此在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多以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并且在学习中尽量的开启孩子的感觉通道,这样才能收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2)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能力。
儿童的有意记忆能力处于逐渐发展的阶段,父母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学会进行有目的的记忆活动,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
当孩子长大后,会面对更多的记忆任务,这之中会有很多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家长要适当的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5. 孩子难以胜任抽象记忆任务
心理观察: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