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饮食文化繁荣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能广泛地借鉴和吸取国外饮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把先进的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
唐代宫廷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主要是西域的饮食)。胡食自汉魏以来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至唐最盛,宫中充满胡食,正如《新唐书·舆服志》所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唐时宫廷中胡食品种很多,主要有{(左)麦(右)咅}{(左)麦(右)主}、饆{(左)饣(右)罗}、胡饼、烧饼等。{(左)麦(右)咅}{(左)麦(右)主}是用油煎的面饼,慧琳《一切经音义》中说:“此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诸儒随意改字,元无正体。”饆{(左)饣(右)罗}一词原自波斯语pilaw,印度语作pilau,现在新疆还名为puluo。它流行西域、印度等穆斯林国家,是一种用稻米拌以酥油,加上肉或鱼虾、蔬果、作料,色香味俱全的饭食。由于它是用指捻而食之,所以又称之为抓饭,当时京城长安有许多出售饆{(左)饣(右)罗}的食店。胡饼即芝麻烧饼,中间着以肉馅。唐代卖胡饼的店摊十分普遍。《资治通鉴·玄宗记》称:“至德元载,安史之乱,玄宗西幸,至咸阳集贤宫,无可果腹,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长安的胡饼闻名全国,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一诗云: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对长安的胡饼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