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第一百三十二章 征发徭役

2023-10-01 作者: 璇源

“你说的可当真?她真、真是……”赵永年这回真不是作伪,他确是被赵四娘的说辞惊到了。

假的!或者说不太真。

一次路上的偶遇让赵四娘得知赵永年金屋藏娇,于是她就拜托汪掌柜替她查查那间“金屋”的底细,很快就查出“金屋”里住着赵永年的外室和私生女,另外那外室还经营着东街上的平福杂货。尽管赵永年在上回被赵四娘威胁后,很快就将“金屋”卖了,杂货铺关了,将人送出了长乐镇。可赵四娘如何能让这张好牌从手中溜走,一直安排人盯着,这么大的动静自然很快就传到了她耳朵里。又不是把人送出幽州,不过是搬到了县城,很快就追踪到了那外室的落脚之处。

不过,赵四娘所掌握的也就这么多了。

尽管汪掌柜曾替她多方打听过,她也亲自去套问过外室的四邻,但只知那外室在此地无亲无故,谁也说不清她是个什么来历。后来据赵元娘回忆,那外室在嫁给赵永年做继室后,曾说过自己出身临县小户人家,丈夫死后带着闺女大归,却为兄嫂不容,这才改嫁至此。这套说辞显然不可信。不过,从那外室素日的言行来看,当是出自良家无疑。

可这就更怪了,一个中人之姿、谈吐不俗的好人家女儿居然甘愿当外室,这里面怎么想都有猫腻。倒是在跟那外室打过几次交道后,见多识广的汪掌柜指出,她看上去像大户人家调教出来的婢女。

再联想起前几日发生在袁春花身上的惨事,尽管肖家人是无事生非、寻衅伤人,可他们编出来的借口——责打逃奴,这确实为燕国的律法所允许。即使主人失手将逃奴打死,只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罚金就可脱罪。不仅如此,为了保障主人的权益,律法还规定对拐带、窝藏逃奴者处以重刑。

不管那外室是否真是逃奴,既然赵永年的大哥给了赵四娘灵感,那她就老实不客气地用来诈一诈赵永年好了。

这一诈,就可以发现赵永年对那外室的出身并非十分清楚,听了这番说辞,他心里也在打鼓。

这下好了,手上这张牌依旧有效,而且效力翻翻,今儿就不愁赵永年不听话。

“行了,你这些私事先搁一边。”先前的锣鼓声引来一些探头探脑的路人,距离既远且都是些不相干的倒还罢了,这会儿门口居然站了两个德高望重的村老。于是,赵四娘不再当众自曝家丑,放缓语气道:“虽说咱家已经被爷分出去了,可这回来就是为给咱爷解忧的。二伯,还是请您说说看,这回的徭役谁去比较合适。您是兄长,我爹和四叔全听您的。”

说这话时。赵四娘微微侧身,外面人或许能听见她说话,却绝对看不见她脸上的表情。

虚伪,太虚伪了!说得好听是让我做主,其实她脸上写满了威胁好不好,我要是说了句她不爱听的,她还不得送我去吃牢饭?

虽然不知赵四娘先前所说是真是假。但此事干系实在太大。赵永年可不敢拿身家性命去赌。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赵永年收回他那利爪,乖顺地说道:“徭役这种苦差事自然不能让爹去。我这做兄长的也不好让两个弟弟去,这回就该我去!只是我要是去了,就没人经营铺子了,不就耽误了家里的生意嘛!所以。依我说咱还是交钱,还是这样实惠。”

“交钱?”赵四娘和颜悦色地问道。

赵永年当然读懂了赵四娘脸上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心知她并不满意这个方案,于是贪财的他一咬牙:“这钱当然是我个人出!”

“你个人出?你个人哪儿来的钱?可是你亲口说的铺子年年亏空,这些年来就没见你拿钱回来过,就是有。你们二房还没分家呢,你所挣的每一文钱都是公中的。二伯,你哪儿来的钱呀?”赵三娘明知故问道。

见父亲被诘责到哑口无言。赵大郎忍不住冲赵三娘发火道:“我爹都说了,徭役这事儿他担下了。都没你们什么事儿了。你们怎么还是不依不饶的呢?咄咄逼人,未免太过!”

赵四娘见赵三娘就要站起来理论,忙按住她,温言道:“大郎哥,你也是个读书人,肯定知道什么叫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更何况,咱爷还常把‘规矩’二字挂在嘴边,咱做小辈的可不能不守规矩。

“你先别瞪我,我可没说你不守规矩。只是你在外读书久了,恐怕对咱家的规矩有些生疏了。今儿我就带你温一温老赵家的规矩。

“老赵家的规矩摆在第一位的自然是勤俭持家,不该花的钱绝不乱花。在我爹十六岁前,家里的徭役都是咱爷去的,我爹十六岁后,徭役就全是由他来服。直到四年前,四叔年满十六,便和我爹轮流服役。这几十年来,从未有过交钱代替的先例。哪怕是我和四郎出生的那年,我爹重病初愈,咱爷还是不肯交钱,愣是让我爹抛下当时怀相不是很好的我娘去修官道。我爹这一去差点儿就没回得来,最后还是隔壁赵二伯把他给背了回来,我们娘儿几个才没成孤儿寡母。

“大郎哥,你说说看,咱家的规矩可不就是死不交钱,如今怎好为你爹一个人就坏了几十年的老规矩呢?”

朝廷征发徭役可不光是在赵家村一处征,姜家滩同样在被征的范围内。前几日伙计姜宝胜就来跟她说,想请一个月假去服徭役。赵四娘没应,而是直接预支了工钱给他交钱解决,顺便还让他把赵永忠和姜华的份儿一起带给了他爹。

在赵四娘看来,到底是服役还是交钱根本无需讨论,家里又不缺这几个钱,大可不必为了省钱就让人去受这份罪。虽然前身的记忆有些模糊,但她还是清楚记得每次赵永忠服役回来整个人都会瘦上一圈,无论如何她都不会让她爹再受这份苦楚。

不过这份苦也该让坐享其成的老赵家人尝尝才是,特别是在听杨氏讲过那些辛酸的往事后,赵四娘更是下定决心要好好收拾他们一番。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赵四娘事先做了不少功课。

一时间“满腹经纶”的赵大郎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赵四娘面前哑口无言,良久,他压着嗓子道:“我爹去服役了,铺子咋办?他不能去。”

“那就你去啊!”赵三娘嘲讽道。

“不成!”赵大郎还没来得及说啥,赵老爷子就咋呼了起来。

“怎么不成?我爹十六岁能去服役,他赵大郎今年也十六岁,怎么到他就不成了?也不见他缺根胳膊少根腿呀?”赵三娘犀利地指出。

“大郎是读书人。”赵老爷子骄傲地说道。

“读书人?读书人就可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镇日啥事儿不干?”

赵三娘话音刚落,赵四娘立即接上:“爷,大郎哥是读书人没错,可他首先是您的孙子,二伯的儿子。我朝以孝治天下,万没有长辈在外拼死服役,儿孙在家静坐读书的道理。你要是不想让大郎哥背负上‘不孝’的名声,就让他去服役吧!”

这都是啥跟啥呀?我明明是让老三或是老四担下服役一事,怎么说着说着就歪到让大郎这孩子身上去了呢?偏偏这歪理一时之间还不易驳倒。

赵老爷子恼怒不已,就在此时,他听见院子里响起了一阵话语声。尽管他年近半百,却依然耳聪目明。他很快就分辨出这是本村里正在和几个村老对话,忙满脸堆笑地迎了出去。(未完待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