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肘腋之变(十)
漆黑的夜空中,张牙舞爪的火焰显得极为引人注目。一名汉军骑兵,被烟火熏黑的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来到颜良身边,道:“武猛,今晚可谓大胜!我看这座营寨里,不怕有上千斛米粮,这一把火烧得,既觉着痛快,又觉着惋惜。”
颜良哈哈一笑,神情愉悦,不过,他还是勉强压下了心中的得意,喝令道:“传令下去,全军立刻重新集结,离开此处,我们还有的是事情要做!”
“武猛,可是要攻打下一处营寨?”有士兵问道。
“恐怕别处的贼军看到火光后,已经有了提防,没那么容易打下来了。”有人小声质疑道。
“哼!谁说我们要去攻打营寨?周围的贼军看到此处失火,总该派人来探查一二吧?我们到半路上寻机再歼灭他几队人马,今夜便算是完满了。”颜良道。
果不出颜良所料,看到冲天的火光,其他几处地方的黄巾军,还以为是这边的营寨失火了,赶忙派人过来帮忙抢救,其中的两路,就不幸沦为了颜良的猎物,被汉军的骑兵杀得溃不成军,四散而逃,折损了大半的兵力。
然而,经此一役,颜良的行径和意图,也彻底暴露在了黄巾军的眼底下,很快,黄巾军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
除了在运粮的时候,多分派兵力随行守护外,黄巾军还在运粮的路上,沿途设下了许多简易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有些只是在附近的小山上,找个地势比较高的土丘,堆上几堆牛马粪便和柴草;有些只是在路边用木头搭建一个哨台,顺带也可以举火示警罢了。
然而,就是这些简易的烽火台,却极大的限制了颜良的活动,虽然得益于骑兵的机动力,颜良始终没有被黄巾军咬住,但是,他破袭黄巾军粮道的效率,也大大的降低了。
颜良曾尝试拔出这些烽火台,可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些烽火台,修建起来十分简单、快捷,你今天拔除,黄巾军明天就能紧接着再建起来,而烽火台上派驻的人手,也不过三五人而已,就算你一口气拔除几十个这样的据点,杀死的士卒,对拥众十万的黄巾军来说,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这一对策,正是出自柳随风之手。当时,汉军袭破后方的一处屯粮营的消息传到黄巾军大营之后,庄聚贤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分出相当一部分的兵力,去搜索、剿杀这支汉军骑兵,但却被柳随风给劝阻了。
柳随风认为,汉军派骑兵去袭扰黄巾军的粮道,这恰恰说明,汉军并没有正面抵御住黄巾军攻势的信心。因此,黄巾军就更要加大力度,来猛攻成皋才是,万万不能分兵去驱逐后方的那支汉军骑兵,那样反倒会拖延攻陷成皋的日期,正中汉军的下怀。
自然,粮道也不能不顾。对此,柳随风的看法是,汉军的骑兵人数比较少,只要稍微加强各屯粮营的防守兵力和护送粮食的人马,便足以抵挡得住汉军骑兵的强攻了。而黄巾军的粮草运输,又采用了二三十里设一处屯营的策略,对于运粮队而言,二三十里差不多就是辎重车辆一天的行程,因此,早发晚归,随时都有屯营可以依托防守,再加上烽火台的预警机制,足以将损失减少到最低了。
至于说屯粮营和运粮队会在汉军骑兵的袭扰下,遭受一定的损失,这本就是难免的,只要把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黄巾军就可以支撑下去。而只要不被汉军打乱进攻成皋的计划和节奏,那么,笑到最后的,一定会是黄巾军一方。
果然,才到第五日,袁绍便已经坐不住了。倒不是说他快要守不住成皋城了——虽然守城的汉军伤亡极大,但还能勉力再坚持几日——而是从洛阳传来的讯息,让他觉得心绪颇为不宁。
在成皋受到围攻的这段时间里,朝廷已经初步集结起了两支部队,一支由南阳、颍川二郡的郡兵组成,随后即将赶到的江夏、汝南二郡的郡兵,也会被划入这支队伍;另一支,则是由陈留、陈国两处的郡兵组成,东郡、济阴、梁国三地的郡兵,同样会在随后抵达之后,划入其中。
这便是朝廷从周边征调来的郡国兵了。陈留那一路,朝廷已经下令,由陈国相骆俊暂时统率,待诸郡兵力会齐之后,再由兖州刺史桥瑁都督诸路之兵,从东边进讨。
而河南这一路,按理说,兵力会齐之后,应当交付给司隶校尉袁绍才是。然而,前文说了,河南尹何苗,早就有意率兵平叛,只是苦于河南境内实在没有多少兵力可以抽调,才没有竞争过袁绍。如今,既然有了现成的军队,何苗自然又要跳出来争一争了。
以张让为首的诸常侍,当然要推波助澜,帮何苗上位了。他们或明或暗的向刘宏建言,说袁绍劳师无功,在成皋与贼军相持十余日,却一点进展都没有,说不定,是尝到了虢亭一战便因功封侯的甜头,准备在成皋这里养寇自重,等待朝廷更大的封赏呢。
刘宏闻言,还真信了几分。这倒不能全怪刘宏昏聩无能,偏听偏信,而是袁绍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当初,樊亭津一战,袁绍对自己的功绩大书特书,险些就没说自己已经将贼军给一举击溃了。而在此后的日子里,袁绍只能苦苦的在成皋城中守御,没法取得半点像样的战果,又怕在别人说他没有本事,被贼军压着打。因此,袁绍只能将成皋前线的真实情况,隐瞒下来,在给朝廷的奏报中,语焉不详,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成皋是“前线无战事”,两军正在高垒深沟的相持呢!
于是,在诸常侍的歪曲、诱导下,刘宏还真就信以为真了——当初虢亭一战,你袁绍大胜贼军,我一时兴起,封你为繁阳亭侯,如今,你又在樊亭津大胜贼军,我没有继续厚加封赏,你就给我来个消极避战,养寇自重?真以为我手下没有一二可以平贼的将领人选了吗?
刘宏当然有这个底气。在平定黄巾之乱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将领,上至卢植、皇甫嵩、朱儁这三位统帅之才,下至徐晃、关羽、张郃、孙坚等一干年青年青将领,一瞬间,大汉便摆脱了“凉州三明”去世后,将领青黄不接的窘状。如今,朝中“三帅”俱在,在外带兵的徐晃等人,也不是不能抽调一二人回来,你袁绍就敢如此自大,想要胁迫天子?
因此,在刘宏心里,他已经起了另选将领,取代袁绍的心思,只是一时间对于张让等人推举的何苗,还有些心存顾虑。
何苗毕竟是何氏一门,若是让他掌握了兵权,再立下赫赫战功的话,那何氏一门的声势,必然会再上一个台阶,到时候,让他这个天子如何制衡才好?
就在刘宏犹豫不决的时候,袁绍也正在与心腹掾属商议对策。
“主公,既然大将军与何河南并不同心,那主公何不求助于大将军?”蒋奇道。
“不妥,何河南虽与大将军不同心,但毕竟是一门亲戚,所谓疏不间亲,大将军又岂会因为明公,而与自家人反目?”逢纪摇了摇头。
见蒋奇还有些不解,逢纪接着解释道:“虽说大将军亲近党人,而何河南亲近诸常侍,立场上的确有些分歧。可是,大将军也是靠诸常侍提携才能有今日,因此,他与诸常侍之间,还是有些许情分在的。而且,大将军亲近党人,也只是想借党人的力量,来扶保弘农王顺利继位罢了,根本不会铁了心站在党人这边,与诸常侍为敌。再说了,何河南得势,大将军或许会有几分不喜,但是,这样却可以让何氏一门势力大增,使弘农王日后继位更有保障,既然如此,大将军又为何要阻拦呢?所以,冀望于大将军出面,根本是行不通的。”
“那让太尉出面,联合卢司徒,向天子进言,如何?”蒋奇又问道。
“太尉的进言,天子未必愿意听。而且,由太尉出面的话,无私显见私,白白惹得别人说闲话。”逢纪叹道。
“主公,何不求助于弘农王?”一个粗豪的声音在屋中响起,众人看时,却是文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