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第四十二章 救命稻草也要抓

2023-09-22 作者: 京华闲人

于长江之上架设浮桥,将天堑变成通途的事虽然东汉的公孙述也曾干过,可他那是为了阻挡岑彭率领的汉军朔江而上,进攻巴蜀用的,不是用来供大军渡江的。如今,周军的这座巨型浮桥却是正儿八经为数万大军和无数辎重渡江所用,就功能和难度来说,较之公孙述的“江关浮桥”更加完善、更加复杂。

也正是由于其复杂和困难,所以当有关“周军于采石矶架设浮桥”的消息传到金陵城中的时候,被李煜召进宫来咨询此事的张洎和陈乔的态度完全一样——自古以来,从未有人于大江之上架设浮桥,周军此举不过是枉费人力、物力,其所为绝无成功可能。实际上李煜本人也不相信有人能在大江上架设可以渡人渡车的浮桥,特别是在进入雨季江水已经开始大涨时更是如此。他召张洎和陈乔来问对,不过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谨慎而已。因此,听完张、陈二人的回答后,李煜只说了一句“孤亦以为周军此举不过儿戏罢了”,便不再在这件他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上多费心思,而是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御敌上——虽说不认为和州的周军能通过浮桥过江,但对方还是可以乘船渡江的。更何况,自荆湖而来的周军接连攻破池州、铜陵、芜湖、当涂,如今正在采石矶驻扎,恐怕很快就会向金陵扑来,不可不派兵迎敌。

经过君臣一番商量,最后李煜决定在先期已派出马步军副都部署杨收、兵马都监孙震所部两万人的基础上,再派遣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郑彦华率水军一万五千人,天德军都虞侯杜真领步军一万五千人,西进抵抗周军。临行之前,李煜还特地将郑、杜二人召进宫去,叮嘱其一定要水陆相济、齐心配合,如此方能战无不胜。郑、杜二人闻言自是躬身称是,表示绝不辜负国主重托。

送走了郑彦华和杜真的三万水陆大军,李煜并没有就此放下心来。毕竟周军势大,且又有火器相助,杨、孙二人和郑、杜二人的兵马能否拦住周军尚在两可之间。是以,在下旨命江南各州县兵马勤王、夺回被占之地的同时,李煜还派出了数路使者,分别去向契丹、南汉、后蜀各势力,以及之前已与其暗通款曲的李筠等处救援,并秘密遣使去和吴越王钱俶接触,希望能够说动这位紧跟大周脚步的王兄就此罢兵,与自己一起共抗周军,重现当年“孙刘抗曹”的佳话。为此,李煜特意在给钱俶的密信中写道:“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李煜的密信写得很恳切、很直白,明着告诉钱俶自己一旦败亡,接下来一个便是吴越王您。可问题是吴越王钱俶是个聪明人,他早有放弃了与中原朝廷一较短长的打算。若不是后周朝廷一直不同意,他早就带着家人、背着铺盖去开封当个闲散富家翁了。所以,接到李煜的密信后,钱俶二话没说,连送信的人带密信一起送到开封城,交由后周朝廷处置。

与钱俶相比,后蜀和南汉的皇帝和朝廷重臣们虽然没有主动到开封做寓公的打算,可要他们此时出兵替江南解围却也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实力对比摆在那里,就算是再昏庸的君王,也不会为了注定不会有好结果的援助而将自己置于周军的枪口上,以最快的速度去步荆湖和江南的后尘。而契丹出于对北平军的愤恨,以及看在那些贵重礼品的面子上,虽然答应了出兵相助。可问题是,其自家精锐早已被北平军消灭在幽云之战以及“霸王行动”的战场上,根本拿不出一支像样的兵马来——尽管如今耶律璟手中还有数万精锐亲军,可这点兵力弹压那些觊觎皇位、蠢蠢欲动的契丹贵族,以及那些不安现状,想要摆脱契丹控制的属国和部族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不要说南下和早就把他们打怕了的北平军作战了。所以,契丹人的承诺也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根本没有兑现的可能。

说起来,在李煜派使求援的几股势力当中,也就只有一个实力最弱的李筠算是个有担当的。虽然其对江南自周军南征以来的表现不甚满意,认为其败退的速度太快,但还是再次向使者承诺,只要江南军能够拖住南征军两个月,他昭义军一定会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勤王,联合志同道合、忠于大周皇室的节度使一起断南征军的后路,令其首尾难顾乃至内部变乱,以解江南之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