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紧靠潢河(西辽河)的乌州,凤州城因为水源问题,护城河水量并不大。可也正是因为水量不够,所以该城在建造时便另辟蹊境,通过加宽、加深护城河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之前“暗羽”的调查,凤州城外的护城河宽度超过五丈(15米),深度亦达三丈(9米)。
对于一个以游牧、渔猎为主的民族来说,建造这样一座城池是很少见的。所以,曾志林、穆特尔等人猜测设计该城的很有可能是个汉人或者渤海人。不过,不管建城者是汉人、渤海人还是契丹人,对于曾、穆等人来说,困难都是一样的。五丈(15米)宽的护城河使得周军最大长度只有10米的轻型过壕钢桥失去了作用,而水虽不深但河底却泥泞异常的深壕又令自壕底向上攀爬变得非常困难。换句话说,要想通过这道护城河,唯一的办法便只有背土填壕了。而背土填壕就意味着在实施填壕作业时,不能使用火炮特别是中大口径火炮进行远距离火力支援,只能以小口径迫击炮和步兵轻武器近距离对城头进行火力压制,而这通常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员伤亡。
不过,无论有没有困难,仗都要打、攻都要攻。因此,自城下回到大营后,曾志林、穆特尔便和程飞一起研究情况,制定出了相应的作战计划。
说是作战计划,其实总结起来就是那么几句话——威慑性炮击、投书劝降、(如不投降则)前期火力准备、背土填壕、破城性炮击、步兵进城、清理残敌。
考虑到大营布置完后,时间已近酉时末,天色已然渐黑,不利于己方行动。再加上凤州城就在那里,己方大军已经将其团团围住,晚一时攻城它也不会跑了。所以曾志林等人便决定大军歇息一晚,第二天一早再行动。
建隆七年(应历二十年)阴历五月十一辰时初,饱餐了战饭的中路军所辖“飞龙军”第四合成步兵师所属炮兵团、各团所属炮兵营及第二独立骑兵团所属炮兵营近两百门火炮于凤州城南门外放列;在他们身后,“飞龙军”第四合成步兵师第十步兵团一营、二营以及“保安军”两个步兵团的四千余名兵将整装待发;在他们两侧,“飞龙军”第四合成步兵师师属骑兵团一营、二营以及第二独立骑兵团一营、二营伺机而动,随时准备突击城内守军的出城反击——哪怕这种反击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辰时正,随着曾志林一声令下,近两百门火炮同时发出怒吼,对凤州城南城墙进行了一轮两发急促射。在短短十秒之内,把近四百发炮弹投送到了凤州城南城墙左近。凤州城南侧近五百米的城墙完全被笼罩与硝烟与烈焰之中,整个凤州城亦随之不停的颤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