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第729章 德国人的要求

2023-10-02 作者: 简牍

这六个国家都是位于乌拉尔西坡和伏尔加及卡马河沿岸。.剩下的四个新国家中有三个位于阿拉斯加的北高加索地区以南,大高加索山以北。

其中被阿拉斯加黑海省和格鲁吉亚共和国包夹在中间的就是北高加索联邦共和国,北高加索联邦由原来此地的四个小自治共和国即印古什共和国、北奥塞梯――阿兰自治共和国、卡尔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合并组成,总面积加起来只有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190万,首都则设在了原北奥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市。

北高加索联邦以东则是车臣共和国,总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百万,首都就是原首府格罗兹尼。

车臣以东、阿拉斯加伏尔加省以南、阿塞拜疆以北、里海西岸的就是达吉斯坦共和国,达吉斯坦面积约有5万余平方公里,人口接近200万,首都就是原首府城市、里海西岸的马哈奇卡拉。

除了这三个高加索新国家,最后剩下一个就是克里米亚共和国,或者称克里木共和国。

克里米亚共和国也是控制区内最后一个成立的主权国家。其领土就是位于黑海北部,与乌克兰大陆通过两条狭窄地峡相连的克里米亚半岛,面积约2.55万平方公里,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虽是克里木鞑靼人,不过暂时这里的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口还非常多,在这个总人口约150万的国家中,克里木鞑靼人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当然随着未来的民族迁移政策的执行,这个数据会跟中亚国家一样,扭转。

克里米亚共和国的首都设在了原克里木鞑靼自治共和国的首府辛菲罗b尔。不过其第一大城市即西南部塞瓦斯托b尔市的港口区域暂时租借给了阿拉斯加,成为地中海黑海分舰队的母港。这也是支持克里木鞑靼人从乌克兰分裂出来独立一国的条件之一。

不过克里米亚人倒也不用担心,因为这个租借期限只有十年,主要是因为现在阿拉斯加黑海省沿岸缺少大型港口,等未来新西罗斯克、索契和图阿普谢等大型港口建好,黑海舰队也就不需要再租用塞瓦斯托b尔港了。

从各国的领土和面积来看,这些国家中除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和乌克兰民主共和国外,其他所有国家几乎都只能算是小国。且绝大部分都位于内陆,基本上沿东乌克兰和东俄这两个大国的周边分布。他们的发展是绝不可能绕过周边几个大国的,而他们要保证民族独立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也肯定不能失去阿拉斯加的支持。

所以这些国家的成立无形中在俄罗斯周边形成了大大小小十多个民族壁垒,无形中也就在俄罗斯的周边设下了无数障碍,这些障碍在阿拉斯加的纵下可能会越来越坚固,哪怕未来俄罗斯人重新强大起来,也再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轻易的扩张施加强大影响了。

控制区内小国林立,几乎所有国家在独立后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国防都必须完全依靠阿拉斯加的扶持。当然也没有能力拒绝阿拉斯加对其内政的干涉。

所以在这些小国独立后,阿拉斯加做了两个针对ìng布置,其一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都分别成立了独立的驻军司令部。其二就是由驻军司令部承担部分政务协调职能,与该国政fǔ共组一个军政协调委员会。

这些驻军司令部中只有东乌克兰和东俄罗斯的驻军司令部为大军区、联指级的一级司令部。而剩下的还有十八个驻军司令部则是等同于集团军级的二级司令部。

但这些二级司令部在运作上比集团军拥有更高的自主地位。只是在军事行动、训练、后勤等在军事业务方面上接受其他一级单位的指导协调,政治上却相对独立……

其中地位最高的一个二级驻军司令部即北欧驻军司令部主要统管在芬兰、瑞典、挪威三国的驻军。这三国原本不是海约国的占领区,而是阿拉斯加的盟友,本身就属于海约国成员,所以战后在这三国的驻军本是可以完全撤回国内的,只是因为北欧三国整体军事实力偏弱,而在未来新的战争开始,他们是可能成为对手打击的目标之一,所以应三国请求,阿拉斯加在这三国仍然驻扎有总共一个集团军的陆军兵力,且北大西洋舰队也仍会保留一支分舰队分别在三国租用一个港口驻扎一支海军舰队。另外空军也有一个师分别驻扎在这三国境内。正是因为这些军队的存在,所以在北欧也有一个驻军司令部,不过与其他驻军司令部不同的是,这个驻军司令部统管的部队不少,但不负有与当地政fǔ的政务协调能,即阿拉斯加不得ā手三国内政。

与北欧驻军司令类似的还有一个中亚驻军司令,这个驻军司令部就是统管阿拉斯加在哈萨克、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三国的驻军。本来因为这三国现在也是海约国成员,是阿拉斯加的盟友,所以也是不能ā手政务的。但这三个国家以独立前也是苏联的加盟国。所以在政务上,驻军司令部也分别在三国驻有军政协调组织,也就是说在内政上有一定的干涉能力。但其干涉力度有相关条约约束,远比不上在东俄、东乌等控制区内新国家的干涉力度。

除了这两大二级驻军司令部是统率着三个国家内的驻军不同,其他驻军司令部完全就是以国家为单位,不管大小都有驻军司令部,分别只是越小越不重要的国家驻军越较少,大国家或处于战略要地的国家驻军较多,总之在每个国家都有一个驻军司令部统管在该国内的驻军。同时驻军司令部与该国政fǔ都会共组一个军政协调委员会。

这个军政协调委员会说白了就是阿拉斯加或者说海约国监督该国政fǔ运作,ā手该国内政的机构。这个干涉力度要远大于在中亚的干涉力度。当然这个ā手多是军事外jiā方面的,在行政民事上各国政fǔ的自主权还是相当大的,只要他们不违背相关的约定就行。

每一个军政协调委员会都会有七到十一个委员,除了驻军司令和驻军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该国元首、最高军事领导人及外jiā部长等五个人固定委员外,其他的委员全部由海约组织委任。

因为各个军政协调委员会名额不一,国家也有大有小,所以一般是大国家(通常只有东乌和东俄两国才会出现十一名委员)除了五个固定委员人外,将会有五到六名海约组织委任的委员,五年为一个任期(固定委员则是谁在任谁担任,没有固定任期,比如驻军司令只在职一年,他的任期当然只有一年,他离职后,他的席位会由新任驻军司令自然接替。再比如该国政fǔ更迭,总统下台,那新上台总统也会自然接替前总统的席位)。

而一般的小国,可能只有两个,或最多四个委员由海约国委任。任期也是一样。至于选择哪一个海约国的代表这自然会由各成员国推选。但一个军政协调委员会中,除固定委员外,由海约国任命的委员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同一国家的代表,比如有该委员会已经有一个由海约组织委任的中国委员,那就不会有第二个。)

在各国政fǔ成立时,阿拉斯加的相关任命和各二级司令部的隶属关系都有了定论。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这场战争严格来说是海约国共同的胜利,所以控制区并非只是阿拉斯加一国的控制区,而是全体海约国共同的控制区。只是以阿拉斯加为主罢了。

也因此驻军司令部的主要领导层虽然多由阿拉斯加将官担任,但也有小部分是芬兰、中国、土耳其或保加利亚等国的军官担任。同时所有驻军也并非全是阿拉斯加军队,其中也会包含其他国家的军队。但不管哪一国的军队,他们都是接受驻军司令部的直接领导。

其中原中央战区司令,现任控制区驻军总司令蔡锷将担任东俄罗斯的驻军司令,同时北欧、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个二级驻军司令部将接受东俄驻军司令部的指导协调,而驻扎东俄罗斯和北欧、爱沙尼亚及拉脱维亚的军队则主要是第七方面军的部队组成,少部分芬兰和挪威、瑞典。还有哥伦比亚等其他海约国国家的部队,不过数量并不多。

其中芬兰上将帕托宁还担任了爱沙尼亚驻军司令部的司令。不过最重要的二级司令部即北欧驻军司令部的司令是原西北战区政治部主任庞和平上将担任。

另一个大军区级的驻军司令部即东乌克兰的驻军司令由已经撤消的河东军区司令巴斯图尔克大将担任。同时克里米亚这个二级司令部也接受东乌克兰驻军司令部的指导协调。

东乌克兰的驻军主要是原高加索战区的第六方面军的部队,但不是全部,只有第43、44集团军和及海军陆战队第五师等将近三分之一的部队,约有二十万人。除此外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加起来约有五万余部队在此驻扎。其中克里米亚的驻军司令就由保加利亚上将季托夫担任。

其他的就全是二级驻军司令部了,其中乌拉尔西坡和伏尔加及卡马河沿岸的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乌德穆尔特、涅涅茨、马里埃尔、楚瓦什六个国家的驻军司令部以及中亚驻军司令部共七个单位统一接受乌拉尔军区的军事业务指导。驻军主要原阿拉斯加第一方面军和一部分中**队。其中巴什科尔托驻军司令就是中国的冯yù祥。

对于冯yù祥来说,国内蒋光头等人不想他回去,阿拉斯加暂时也不愿放他回去,他留下来能继续带兵担任巴什科尔托斯坦的驻军司令也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了。

最后就是高加索一带的新国家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北高加索联邦、车臣和达吉斯坦共六个国家的驻军司令部统一接受北高加索军区的军事业务指导协调。驻军主要就由现已经移驻北高加索地区的第二方面军部队组成,另有少部分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其中土耳其将军埃里祖尔还担任了亚美尼亚驻军司令。

驻军司令部和军政协调委员会的组建并不复杂,毕竟原本控制区内就有驻军分部,只要将这些驻军分部的职能加强,重新进行一番人员配置就行,特别是由阿拉斯加和海约组织挑选的其他政务官员的先后加入,控制区内刚刚因新国家纷纷独立涌起的风云立即就平息了。

纷纷扰扰了数月这久的控制区的局势逐渐平稳,各国都开始在阿拉斯加等海约组织的成员国帮助和监督下加快了战后恢复重建的步伐。各国人民的笑脸也逐渐绽放。

而控制区的局势平稳,阿拉斯加等国也大松了一口气,这就代表着他们可以大规模u调军队回国了。

从四月份开始,阿拉斯加的各主要将官和各方面军将防务与各驻军司令部jiā接完后开始逐步撤军,各回早已经定下的任区和防区。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军,土耳其方面军,保加利亚方面军,芬兰方面军,中亚联军等各**队也跟阿拉斯加军队一样开始逐步撤军,当然并非全撤,那些已经定好的必须留下来的军队除外,包括冯yù祥等驻军司令自然也没有回国,各国留下来的军队也有多有少,阿拉斯加当然是最多的,加上乌拉尔和北高加索军区的部队,近两百万之多。其次是中国,约有五万余人,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芬兰都有两三万人左右。其他比如哥伦比亚,瑞典、挪威、厄瓜多尔等国多则数千,少则几百,最少的北也mén也留下了大约五十人,驻扎在阿塞拜疆。

另外已经正式复国,并从观察员正式转变为海约组织成员国的阿尔巴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也派出了百余人的军队在控制区内驻军以示象征。不过在叶枫看来,那些小国在此驻军除了面子上风光外,最主要的还是想学习阿拉斯加等强国的军事理论和思想及借鉴训练方等等,从这些国家的驻军都是采用轮换制就能看出,当然这一方面阿拉斯加并不介意,这些小国哪怕军事力量再强,也不足以挑战阿拉斯加等大国的地位,而这些国家的军事实力强,未来的军事行动当中也能提供更多的助力。

当然毫无疑问的各**队撤回国内后,各国自然是气氛热烈,欢迎英雄凯旋回国,各国庆祝表彰活动层出不穷。

一时间,各国国内什么特级上将,元帅,大将纷纷涌现出来。甚至大部分国家还都是借鉴了阿拉斯加的作,重新修正了原国内的军衔制度,大部分向阿拉斯加看齐,这一点其实也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来,在各**队渗杂的控制区驻军当中,军衔趋于统一,也有利于管理和调动协调,有利于明确上下级关系。

像芬兰,虽然没有晋升元帅,该国元帅仍然只有曼纳海姆一人,这也是为了体现曼纳海姆在当初独立和此次对苏战争中无人可比的勋,但大将却一下子了出现了五人,上将中将少将等将官更是多达近百人。包括爱沙尼亚驻军司令帕托宁也是在不久之后成为了芬兰大将,是首席大将,在芬兰军界地位仅次于曼纳海姆元帅。

在土耳其、保加利亚则都出现了元帅,不过这两国没有设大将,只有元帅这一个荣誉军衔。但上将等将军也是一下子涌现了数百名。

其他的包括哥伦比亚等国也大多如此,当然这些国家出兵少,再大的劳也有限,只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元帅大将上将军衔也是晋升了不少。

甚至复国不久的埃塞俄比亚、阿尔巴尼亚则几乎是完全照搬阿拉斯加的军衔制度,一点都没有变,虽然这两国没有在对苏战争中出什么力(当时还没有复国),但这两国在被意大利侵占后,特别是埃塞俄比亚境内自卫游击战争可是打得很jī烈的,所以塞拉西国王不难把这些军衔授予出去酬。

唯一有些不同的就是中国方面,作为一个大国,他们的军衔制度自然也不会完全照搬阿拉斯加,他们本也有一套自己的军衔制度,只是为了方便与阿拉斯加军队的合作和协同,也方便在控制区驻军当中的管理和调动协调,所以把层级进行了删减。

中国的最高军衔是特级上将,不过在国内此前只有蒋光头一人是特级上将,这一次中**队扬威域外,也是对苏战争中贡献仅次于阿拉斯加,出兵最多的国家。所以有人士多得很。晋衔酬自然应当。

冯yù祥就在这一次成为了特级上将,成为了中国国内军衔可与蒋光头相提并论的军事巨头之一。

当然蒋光头现在地位很稳当,并不担心像以前一样因此而产生什么威胁,像冯yù祥现在连回国都难,他还担心什么。但冯yù祥在这次战争中劳之大明眼人都知道,只要他不回来,蒋光头又保何必妄作小人呢。军衔升得高点,大把的勋章给冯yù祥戴满了没有关系,人家只会说蒋光头知人善任且不计前嫌,赏罚分明。

当然除了这些国家,阿拉斯加这一次自然也会酬,不过新势进行的很顺利,反而不如第一阶段的乌拉尔和中亚战争来得艰苦,所以这一次评授衔反而不如上一次来得规模大。

首先是元帅和大将这两级荣誉军衔一个都没授,上将也只有不过几个在新攻势中贡献较大的中将得以晋升,包括攻陷了摩尔曼斯克的第24集团军司令胡向东中将就在时隔数月之后再次晋升为了上将。

而除了少数几个新晋上将,新晋的中将和少将倒是不少,且许多都是比较年轻的将领,这也是一种好现象,证明战争的确是最能发现军事人才的途径,如果是和平时期,这些年青将领想要成为将军还不知道要过几年。

而大批新晋将领的上位也是有利于阿拉斯加军队领导层的更新换代的。且这些人是经过了战场上血与火的考验的,比和平时期那种靠手腕靠能说会道靠内部争斗而更新换代上来的将领的能力更信得过一些。

关闭